李蓓:
我是從事BIM設計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今天的題目是“數字時代”,這個題目很大。在我的工作中,自己確實也有很多感悟。從數字來說,因為我天天就跟這些程序打交道。但是從數字來說,其實是二進制代碼,0和1的關系。但是他從表面上呈現出來的,確實是一個個的數字邏輯。
單純從設計這個概念來說,我個人理解其實數字時代的可能性是沒有邊界的。也就是說以往,可能最開始的時候在二維,我當時也經歷過CAD寫圖板的時候,當時是XY的坐標。早在十年前,2009年我接觸BIM的時候,它突然上升到一個緯度,也就是Z向坐標,也就是說有高層數據了。我們在理解上,緯度的提升,它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不是單純的說加一個軸向,實際上是描述空間的可能性,會沒有邊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在工程實踐的過程中,會發覺自身知識的邊界,讓我越來越靠近。會發現要打破它,當你打破這個邊界的時候,會發覺有很多的可能性。就拿一個最初的經歷來說,我去學編程,因為我是學建筑學的,但是自身的數學,正如王老師所說,其實數學真的很差。但是因為企業的需要,所以克制自己去強行的學。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短版非常嚴重,第一個是對建筑的形體的幾何描述,它的邏輯關系,建筑師、設計師在做空間的設計邏輯關系中,可能要重新定義或者是重塑。因為我們要做加工,最后要落地,那這種幾何數據必須和加工廠的制造能力掛鉤。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當然這個時代的技術是一直在行進。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的溝通,雖然是用了數字化的工具。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這條數字加工的鏈條已經可以摸到了。當然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確實也立了一些課題,像數字設計一體加工的課題。
我發現在學習數字設計的里面,接觸的面會很廣。有數學、幾何、美學。這個過程中又會發覺自然界,比如說樹葉的形狀,因為這個過程中會了解很多的算法,包括遺傳等等一些算法,還有漸進,這些數學上根本看不懂。但是在強迫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模糊的可以了解一些成因的規律。包括自然界的葉子,為什么每個樹會不一樣。或者一些效益等等。建筑師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有可能前面不會提供一些資料,我們會做很多的逆向工程,通過形體,通過程序的邏輯反推,通過加工制造廠進行加工數據,進行定義,以至最后的建筑、裝飾空間落地。這個過程中也有一個很好玩的事情,就是邏輯是可以前移和后推的。雖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我發覺數據鏈是可以前移后推的,也就是說當我的數據進行最后變動、調整,以至于把這個邏輯建立好的時候,現場進行變動的時候,我只需要改參數,改數字,就可以了。因為他的算法邏輯關系是聯動的。包括定位點,包括一些加工和施工的數據,以至于這種成本,可以部分的對自己進行支撐和現場的支撐。但是現在的情況,我們不能說完全的數字化,但是我相信在國內或者是BIM圈層里面,我也經常有一些朋友圈,我們一直都不停的在努力,不停的在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新加入行業的新鮮血液學習,包括各行各業進行學習,因為他沒有邊界。需要很多信息來整理你的邏輯。
我個人感覺數字時代,可能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或者是人與自然、人與空間、人與城市、人與人等等的迭代和演變。包括大家在設計風格上的一種倫理的,或者是技術方面的提升。
這是我自己的感受。謝謝。
朱時均:
作為設計師到設計公司,以及建筑裝飾企業,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數字設計究竟能不能給我們帶來好處?設計師要吃飯,要賺錢,設計公司要存在,就是要盈利的。
請陳昕老師描述一下數字設計能夠為設計師、設計企業帶來的好處。
陳昕:
第一個好處是被迫的。當大家都在這種模式的時候,你要換一種姿勢做到那種姿勢和那種平臺的最優。第二種是主動的,以前我們在老模式的情況下追求一些東西,苦苦求而不得。發現在傳統的美學或者是工程學的范圍內,已經是無法解決了,這個時候就呼喚了技術進步,就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東西。特別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發覺如果不走這到條軌道上。因為我們算是國內比較大的公司,養著將近上千人的規模,必須要走到這個行業的最前面的前列,他的平臺也必須要有高度。而且我們目前發現,這個高度在目前最強大的支撐,是數字化手段的多方面的應用。
謝謝。
朱時均:
從陳老師的談話中,是不是這樣理解?數字技術能夠提升設計的質量、品質,是這個概念嗎?
陳昕:
應該是全方位的,360度無死角,真的是這樣。很難把他歸納到某一個方面。當你想再縮減為某幾個優點的時候,我認為就比較功利了。可能只看到了賺錢的一個方面。
朱時均:
數字技術的成本問題,企業肯定要考慮成本和收益的。這個問題請中建深圳裝飾的李總來回答,因為我知道中建深圳裝飾在數字設計方面有很多的案例和實踐,并且卓有成效,請您談談這個問題。
李蓓:
主持人說的成本問題,確實成本很大。從硬件成本來說,我們用的電腦都是幾萬塊錢的,貴的有五六萬的。因為我們會是移動式辦公,就屬于我們有平臺,通過這種方式把各個城市,因為我們全國,包括海外都有項目。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建造的需求,我們可能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現場駐場的方式,所以投入是非常大的。還有人員成本的問題。
但是我覺得投入是應該的,因為不可能做一些事情沒有投資,個人從學習方面來說,為自己投資肯定是應該的,更何況是企業?
好處是什么呢,拿我自己個人經歷的一個案例來說,跟深圳建科院做的一個課題,有很奇怪的要求,是9米的空高,隔出三層空間。這個過程中,我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助手,一個是我。我要做方案,傳統做方案的會先走手稿,模型,一版、兩版的效果。但是我們的時間非常短,我就會把我會的技術進行整合,我就找到了可視化設計。就是一邊在調整模型方案的過程中,一邊出效果。推敲,一直是聯動的狀態。當你調整模型的時候,效果是出來的。這個是早在四年前就已經用了,現在已經推廣到各個設計公司中了。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你會沒有那么多的內部溝通,因為是軟件應用的過程,做方案的過程同時做模型,方案出來就自動化。但這只是一個方案,但是如果出施工圖,就還是得專門有施工圖的人員來繪制,但是這個過程中會把一些實際的空間的狀態,可以繼續漫游。建科院在做項目的時候跟日本那邊溝通的時候,也是用的這種方式,因為他是構造者,他是裝配構造者。所以有很多的空間的穿插,你是通過這種效果圖的方式呢,只是定義一個空間,但是不代表你的案子。因為他的橫向平面,他的縱向平面是交錯的狀態。但是給你的時間又很少,只有一周時間,一個方案。有可能是兩天要拿出一個方案來,不要很深,但是效果就是這樣的。所以逼迫你必須從你的技術上進行整合,自我的整合。其實我覺得這個整合就是個人學習成本,要舍得投資。
朱時均:
我可以這樣理解李總的話,一個數字設計工具,數字設計的手段,能夠豐富我們的表達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李蓓:
是的,在工作中溝通很重要,包括設計師,包括工程技術人員,還有深化設計師。因為匯報的對象不是很專業,但是圖形,一個多維度的圖形,多信息的緯度,或者是更全面的模型,能夠概述你想表達的信息,這就是一個信息的傳遞。
有時候我自己想到一個問題,就是CAD,為什么畫這么復雜?我們也畫過幾年的施工圖,那么的復雜,表達的東西很簡單,用三維是很簡單的。但是用二維表達三維,所以就要把信息羅列出來,告訴對方或者是告訴我的專業人員,但是我們大多數在項目匯報的過程中,業主是非專業的。為了減少時間,提高效率,直接表達,就需要在數字可視化的領導進行一些研究。
朱時均:
很多設計師、設計公司、裝飾企業,不斷的在數字設計方面做過探索。大家普遍有一個困惑的問題,理論上都說是可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但是很多企業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覺得并沒有達到這個目的,甚至可能事兒更多了,效率沒有提升,反而降低了。當然成本甚至還在持續增加,這是什么原因?在座的各位大咖,哪位可以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秦岳明:
我只能說說我的感受。因為我們公司的規模很小,主要是做設計。我們大概是從2017年開始,嘗試在數字化方面做一些可能性,就組建了一個團隊。花了很多錢。當時我們成立這個團隊的時候,是看到了前景的。當時我可以跟小伙伴們說,有設計師從手繪變成了CAD,可能是從1.0版本變成2.0版本,但是到數字化設計的時候,可能是從2.0版本直接跳到3.0甚至是4.0版本。因為整個數字化如果處理得好,可能在一個設計師在思考的過程中,在構思的過程中,把整個空間建立起來。就像剛才陳總說的,可能是能節約大量的時間,甚至節約后期施工的時間,連施工圖的時間都可以節約。
但是現實很殘酷,就像前面說的,設計師得有基礎的概念,而不是一個作為工具的操作者去做這些東西。當時設計師都說很忙,沒有時間,所以就找專職的人員來處理數字化的東西。實際上對他有沒有幫助呢?你找的是3DMax,好像沒有什么區別啊。雖然我們也做過一些項目,是用BIM做的,也能節省不少時間,但是在前期花費的精力和投入的人力,真的是不太成正比。
我想可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者,我們作為小公司來說,變成了第一個吃蜘蛛的。可能整體來說是一個大的趨勢,但是對一些尤其是我們這種小型的事務所的設計公司來說,投大量的精力去做,是得不償失的。
這是我自己的感受。當然可能大型公司或者是大型的設計院,首先他會有相應的團隊,或者是相應的大項目來支撐,可能相對來說在各方面會好一些。
這是我自己的感受。
朱時均:
對這個問題,李總有什么補充?
李蓓:
確實從2009年開始,中建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推廣數字化設計,BIM屬于管理,三局啊,有將近700人,不管是項目經理還是工程技術人員有一個培訓,有5年的高潮。當時中建的規劃,我參加過中建第二版的BIM指南,分了兩版,一個是設計,一個是工程。其實這個指南是非常好的一本書,是給各企業,或者是將要從事的人員有一個指導性的一本書。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因為BIM的數字化,是把建筑當成一個產品來考慮。在我們做的過程中,根據各位老師也說了,人員,還有產業不能很好的支撐這個運作。所以有很多的設計院,剛開始很多人,慢慢的會發現羊毛出在羊身上,業主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很好,但是后來發現要多付錢,要付兩張設計費,而且有可能BIM的設計費還高于施工圖的設計費,就不能接受。但是大型的工建項目,朝高層的這些項目,因為它的專業復雜,它的空間非常復雜,所以必須要這樣做。而且在中國有很奇怪的現象,就是BIM是后備狀態。其實BIM應該是前期的虛擬建造,各專業在前期的過程中,應該是在前期進行設計,模型模擬和數據交匯。但是我們的很多時候,一些設計院就是把他當成了一個營銷,以至于帶來的后果,就是把BIM當成一個投標的門檻,動機不太純。導致很多從業人員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慢慢的就消退了。
我們企業主要是因為實際需求,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第一個是人員建設,第二個是設計流的架構,他是一個全新的設計。一些新銳的設計院成立了數字化設計中心,這是很好的嘗試,為后期的數字化設計可以帶來一些很好的案例。謝謝。
朱時均:今天的沙龍形式是對話,就不僅僅是限于臺上的五位嘉賓,在座的所有設計師朋友,對今天的話題都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大家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向嘉賓提出。
下面有問題嗎?
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覺得數字化對設計師最大的影響,是豐富了我們的創造力,我也是大學學建筑學的,我覺得數字化給設計師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因為過去你想不到的形式,過去做方案突破不了的東西,經過數字化,對我們的啟發幫助很大。所以我覺得做方案,數字化還是非常有用的。可能施工圖的麻煩一些,在方案的階段對設計師是很有幫助的。
我就說這么多。
朱時均:
我也收集了很多問題,這幾天在不斷的學習,我也在廣泛的征求設計師朋友的意見。
盡管大家覺得數字化設計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既然是大勢所趨,我們很多的設計機構還是想推進這個事兒。但是應該從怎么著手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哪里入手呢?在座的各位嘉賓,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看法?
陳昕:
我們開始過無數次,就像很多老師講的,前面的經驗成功的不多,有痛苦的示范。如果現在,就是再起步。我覺得就是認識上的一次明確,開始我們做的時候,更像是把這種新技術當成一種獨門秘笈,誰先修煉成就可以獨步江湖,獲得很大的利益。一個個不成功之后,就會發現不是這樣了。我們是服務行業,我們的工作天天要接觸社會的各行各業的人,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新鮮的思維,那就是共享。現在已經不算太新鮮了。為什么我們不能把數字化的東西當成是共享來看?有哪些愿意投資的,做到成熟的時候,隨時的為我所用。這樣,我們可以節約成本,一件事兒越來越高級,不見得是越來越貴的,規律絕對不是這樣的。開始把它做貴了,就是我們該付出的學費。我們開始做BIM的時候,嚴格來說,直接就花了六七百萬,間接的估計上千萬,不過是剛剛趕上了這個隊伍。今天我們反倒覺得可能在實際投入上,不見得。為什么?我們有云計算,一個設計公司還是要把我的設計再計算一遍嗎?人家云計算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服務,而且是共享經濟,價格也是很合理的。這只是一個類子。
這是我的看法。
王鐵:
我認為這個事情秦總說的非常清楚,他舉了他自身企業的案例。就是以為有前景,結果最后發現前面是有一口井,沒辦法了。對我們今天的在場的,尤其是做室內設計的,兩個最重要的點:一個是求生存,這是躲不過的,你必須要了解數字化。但是你的學理架構能不能支撐是另外一回事。現在我總在想,把所有的思考頭腦放在創造性上,這是你能做的,這個工具是靠慢慢的掌握,等成熟了以后,可能就更容易了。我到設計院工作的時候,那個時候專門有計算機畫圖的,就是一個專門的人,連奔2都不夠。到了今天,畫圖都不算問題了。我們說電腦呢,已經不是問題了。操作也不需要操作員去進行畫圖了。所以我們如何轉換思想,創造性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工具,他倆一定是這個關系。并不是說你會這個工具,我發現這個文字能夠在天空飛,能看到這個屋子什么樣,那只是一個角度,是因為你沒有這方面的想象力,那不是科學。那是設計必須要掌握的,傳統的就是點線面,這個面合成就變成了體,有內部空間,外部空間。這是傳統的,只不過過去靠投影做上去,今天又多了一個可能,就是攝像頭。你不能因為攝像頭看的,你都驚喜了,還以為是多么大的發現,人類的創舉,根本不可能。那是你的學理知識不夠,想象不到,沒有空間意識。我想,還是要回到現實中,我們現在的設計師就是這個成長的過程,你現在接觸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要求要掌握的工具,但如何把他倆能平行的相走,而不是這個和那個誰高誰低,也不是說發現一個工具就可以了。
并不是一個創造性的,只是解放了生產力,帶來了方便,我們不能把這個解放生產力給人帶來的過去非常苦勞的體力的事兒,變成一個創造性,不是的。還得人腦,你沒有創造性的思維,什么工具在你面前都沒用。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不是知識最豐富?不可能。所以看問題不能從表面看,內核不變,外延再變也沒有用。掌握這個時代需要的知識,創新型最重要。工具好壞,你自己做不了,可以找別人合作。如果沒有創造性是最可怕的,創造性是怎么著?在大量的時間用在玩工具上了,那就是那些年輕的孩子玩電腦,全世界打游戲嗎?
我原來的工作室來了一個小孩,他年輕,做模型,做3D,從來都不看鍵盤,就是摸盲鍵,但是沒有尺度感。我后來說你回家好好學習,他是一個建造技術,不是你可以玩起來就可以了。通過這個事情,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創造性上,你如果沒有創造性,什么工具都沒用。
這是我的理解。
朱時均:
感謝王老師的分享。下面的設計師,還有愿意發表你的看法嗎?或者是你有什么問題需要向我們請教的嗎?
我們今天說的是數字化的問題,設計數字化或者是建筑數字化,大家也認為是一個大勢所趨的事情,但是建筑行業另外一個大勢所趨的問題,就是裝配式建筑,或者說是建筑工業化。兩個事情都是行業中最關注的問題,我想問的問題,我知道行業中大家都想問這個問題,也是大家普遍想問的問題:建筑工業化或者是裝配式建筑跟建筑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李蓓:
主持人說的裝配,確實是很熱的話題,包括建筑工業,工業化的推廣也是有些年頭了。我也去參觀了很多的裝配,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只是干做的去濕做法而已。因為之前有一個投標,投標一個大項目,開始提的概念叫做“三分離”,但是后面發現做不下去了。問題出在哪里?產品端。沒有一個標準來支撐這種設計。所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我們做一個方案,最主要的是把它產品化,模塊化。BIM在數字設計里面,他在工具定義來說,包括數據、參數、交給廠商,是有這種可能性的。但是在裝飾的行業,最近四五年,很多軟件、研發公司,等等這些企業,包括中二等等企業,也是在立志于發展建筑工業和裝配。但是我看了很多,發現裝飾這個行業的這個軟件,哪怕是ONdesk(音)等等公司,對裝飾行業并沒有進行梳理,哪怕是幕墻行業。而且幕墻行業是非常接近工業化標準的產業,但是在工具上沒有,只能用很多借鑒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會發現這種成本很高,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是產品很重要。現在有很多建筑一體,比如說集裝箱升級,還有MIC,也就是建筑一體的集裝箱上市,會發現里面的裝飾部分是難題。因為一旦構件產品化,就像我們買的寶馬是量產的,市場競爭的優勢在哪里?一個是外觀,功能,成本,還有迭代的可能性。所以這條路還有一段時間要走,要梳理,因為需要大量的人才積累,還有技術積累,還有產業,包括材料商、加工商,還有裝配式的工廠,主要是集中在標準的治理上,需要一段時間的增長。但是我覺得百花齊放,是我想看到的。
陳昕:
補充一句。我覺得有一個信息,大家都知道一線城市現在新的集中供地的政策,前面都是做建筑設計的單位。當一輪的價格熔斷之后,第二輪要優質住房。優質住房里面有很大的一塊就是全精交房,這一定是將來綠色建筑、裝配式、數字化,是高度一體化的。因為這個政策剛剛推出來,它的市場傳遞還沒有到下面,做家裝或者是裝飾企業,我相信這一批達到之后,這些建筑設計院拿到之后,自己不能做,馬上就會產生大量的剛性的需求。但是你必須是站在了數字化的門檻之上,才能進入到這個領域中。
陳昕:
感謝陳昕老師提供的信息,也感謝李總。對李總的講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所謂裝配式建筑,更深層次的是要把建筑產品掛上來?
李蓓:
是的,我個人觀點是一定要產品化,因為產品化如果數據的定義,或者是內部構造的機械,或者是構造和搭接的方式,就沒辦法模塊化。建筑其實就是賣產品。
朱時均:
產品化的關鍵是要模塊化。
李蓓:
這是我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應該是要多組的模塊化。但是又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市場有點不安分,做了那么多裝配式建筑以后,用在哪里呢?或者是裝配式家都長一個樣子,建筑變得象素化,但是也要有創意啊,功能模塊是關鍵。
朱時均:
另外一個問題,在裝配式建筑或者是建筑產品模塊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數字化設計,他們發揮什么作用呢?現在的數字化的技術,能夠作為建筑裝配式的技術支撐嗎?
李蓓:
這就涉及到一些管線。當然我不太清楚未來的直流電技術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但是我接觸過,就是不在墻壁上開管子了,直接就是APP,手機,或者是終端,因為是人與空間的數據對接的。但是又發現很多功能模塊要進行定義,比如說空調器。因為一旦完成,空間必須壓縮。比如說一次機電,還有接頭,各種的功能的對接,還有建筑構造的節點,都是需要去研發和研究的方向。包括用電。
王鐵:
模塊化工廠化生產最大的障礙我們要知道。任何東西都有利有弊,你看高速公路上有一個最大的限制,4.5米,這就是工廠化生產部可能超過4.5米的,運不出去。現在做一個跨度,20米,30米,算啥?但是這個模塊化是特定型的建筑可以啊,做公共建筑根本就做不了。生產出模板,到了現場去組裝。一個城市有幾千個工地,幾萬個工地,你一出門警察就給你開道。再說超過20米了,拐彎都拐不過來了,怎么可能呢?所以是一個極限,對某一種可能,對大型的公共建造,我們的構造體還沒有能力拼貼在空中。工廠化生產最好的就是住宅,公共建筑是不可能的,永遠也不可能。你在高速公路上,在普通的國道上,就不讓你進,不讓你走,最多也就是建3米的模塊。4.5米可以走嗎?不可能。所以做任何事兒,要從學理架構去思考,環境因素和可實現,能不能。如果不能,生產完了說就地,比如說造大橋,就地打模塊,完了直接掛上,那可能。可是城市周邊都有房子,怎么給你騰出一個打混凝土的作業面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任何事情放大到超出我們的想象,面對現實,可行性。沒有什么好探索的,就是小部分可以用,大部分用不了。因為交通法不修改,立交橋的高度不抬高,那是不可能的。
秦岳明:這一點我倒是不同意王老師的意見。確實可能重要的公共建筑,很難做到模塊化。但是實際上我們接觸到每天見到更多的是大量的民用建筑,包括醫院、學校、住宅等等辦公樓,這些還是可以從模塊化,或者是換一個詞叫“模數化”進行設計。設計是有源頭的,因為我們是從2009年開始就和國內很知名的一個地產商開始做這個研發的。包括去日本學習,看了很多廠家,包括他們的產品。后來就發現確實模塊化生產,尤其是住宅產品,他和我們國內的思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反過來做的。先從產品開始,產品的模數,產品的開采,或者我要貼磚是600的還是800的,反過來算,最后再一步步的推出住宅的平面,再到我樓層的平面,再到我的立面。這個是對常規產品來說,必須要有模數化的意識。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成本和生產成本,降低對材料的損耗。通過這種不斷的推演,當然并不是說只能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通過不同的變化,不同的組合,形成一個系列的工業產品,然后滿足不同的需要。
我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這種工業化生產,那么火車站、醫院,不可能這么短的時間內,30天內就做出來。這兩天我聽他們介紹,7天就設計出施工圖。設計上他們在出施工圖的同時,就已經和上下游的廠商,要求他開始生產配件了。如果沒有模塊化、工業化的設計,對以前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我想這可能也是中國速度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朱時均: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之間,我們的議程安排時間就已經滿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我也在認真的聽、認真的記,我也學了很多。通過這一次對話,至少對這些有了認識。那就是數字設計或者是設計的數字化,是一個大勢所趨的,不可逆轉的。數字設計一方面是作為一個工具,能夠提升設計效率。能夠豐富設計表現的手法。同時也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是一個手段,也是我們設計的內容,設計的目標。我們可以通過掌握、運用數字手段,把設計的空間,讓他具有更多的數字化的功能,從而增加設計的品質和質量。用新技術來美化、優化生活空間。這是我今天通過對話所得到的感受。
基于這一點,還是要倡導設計師,不管是學藝術的也好,學建筑的也好,還是學其他的也好,既然干了這一行,既然是大勢所趨,那么還是要多關注數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要多學習,盡可能的把數字技術用到設計中去。
今天的主題論壇就到此結束,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五位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