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貴人”
1989年,高建林27歲,在自己打拼出來的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他不知道,有個機會正悄悄向他靠近。
高建林眼中的“貴人”,是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才能,并能給以機會,讓自己逐步成長起來的人。高建林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是他們當時的所長陳作璋先生。陳作璋,曾任北京市材料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政協常委,無黨派人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正是這位“貴人”,頂住壓力,親自為他畫押擔保,讓他有機會到日本公派學習,也讓他有機會在日本遇到他人生的第二位貴人。一個偶然的契機,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道路。人們經常感慨命運之神的強大,但命運總是眷顧有準備的靈魂。
高建林在日本學習的公司是一家對中國非常友好的中型建筑裝飾綜合企業——日本麗貝亞株式會社。高建林是這家公司的第11位中國學生。來到日本,高建林有一種很強烈的自覺意識:不能給中國人丟臉。為了這一樸素的信念,高建林異常努力。他和日本工人一起下工地,相處得非常好。高建林要求自己,日本人能干的他也要能干,而且要干得更好,日本人不能干的他也要能干。最后,高建林憑著技術的過硬和人格魅力,成為日本工人的領班,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實屬不易。
高建林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獲得了公司員工的尊重,也贏得了麗貝亞株式會社老板的青睞。社長中村光輝先生,夫人叫中村葉子。夫婦兩心地善良,膝下沒有兒女,對中國進修生很關愛。因為他們的友好,也因為高建林的努力,中村夫婦和高建林建立了很好的個人關系。后來,夫婦倆干脆認了高建林為義子,并希望他留在日本繼承家業。
這樣的好事任何人都會心動的。在那個“出國熱”的年代,多少人不擇手段地出國,哪會顧及國家、家人、信譽、尊嚴。但高建林認為,自己是公派留學,是老院長為他畫押做擔保,如果留在日本,老院長肯定會因此受到牽連,自己不能辜負老院長的信任,為了利益而喪失基本的人格。在留學期滿后,高建林毅然回到了祖國。
中村夫婦理解高建林,但希望他回國以后還能再赴日本。高建林回國后,發現鄧小平南巡后的中國正是建設高潮。于是他給兩位老人寫了一封誠懇的信: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 您常教導我,不做任何對你有過幫助的人不利的事。因此,我不能去日本,我相信在中國會有很好的發展。老人非常高興,說:好孩子,我支持你,我給你投資。
就這樣,中日合資的北京麗貝亞建筑裝飾有限公司在1994年成立了,為合資二級資質。日方為控股方,高建林擔任公司總經理。
高建林可謂恰逢其時,學有所成,就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加上中國的裝飾市場方興未艾。日本的建筑裝飾業具有先進的裝飾設計理念和施工工藝,但他們的市場已經飽和,發展空間遠遠比不上中國。高建林看到了中國的廣闊市場帶給企業的無限前景,而中國裝飾行業的起步階段也讓他們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可能。合資企業的運行機制可以使企業擺脫國有企業的種種束縛,迸發出更大的活力。當然,中方建材研究院的事業單位背景也給企業帶來了實際的便利——讓進入公司的人才沒有檔案、編制等體制因素的后顧之憂。這樣,麗貝亞具備了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可以在市場的大潮中乘風破浪。
“家文化”的形成
“兄弟”是高建林的口頭禪之一。高建林把他的員工全都視為兄弟,他一直強調企業是大家的。同時,他也要求公司所有的領導把員工當成兄弟。高建林認為,既然大家走到一起工作和生活,那么大家的生活、前程,公司都要負責任。中國的企業應該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人最重人情。高建林希望能做成像家一樣的企業,大家關系平等、互相關心、齊心協力。
高建林吸取日本企業文化的優秀之處,將企業的理念和精神定為兩句話“不斷地完善自我,用心做每一件事”。他從接打電話的姿勢、早晨問好的音量等細節處入手,規范員工的日常行業,使麗貝亞形成了獨特的“家文化”。企業管理最高層次是文化管理。文化是企業制度、規范的習慣化、生活化,是全體員工的共同認知。企業文化可以使企業中的所有成員形成合力,共同向著一個目標努力。企業文化可以形成一種氛圍,使大家工作在溫暖、和諧、人性化的空間里。
麗貝亞公司每年的八一、元旦、春節會有三個重要全員大會:司慶、忘年會和新年會。這是全體員工的節日。高建林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大家學習的地方,所以麗貝亞設了最佳微笑獎、最佳儀表獎、以一個普通員工命名的“馬順精神獎”等名目繁多的獎項,用以表彰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貢獻的麗貝亞人。甚至還設了麗貝亞好母親獎、好妻子獎等,獎勵員工家屬。每一個麗貝亞人生日,都會收到總經理親手簽發的公司自制賀卡。麗貝亞員工的雙胞胎孩子,公司出資領養一個。一位員工非工作時間遇到突發事件身亡,高建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拔一筆錢供他的孩子直到成年。
公司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氛圍,用高建林的話說,大家在一起,為了工作爭得面紅耳赤,下來還是好兄弟。也如白海波所言,他在這個企業里面好像從來沒有受過很大的委屈和歧視,其他員工也是如此。這個企業盡量會用民主的氣氛和開放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公司很大一批元老是從早期施工隊的時候一直跟著高建林走過來的。2002年公司改制,與建材院脫鉤,所有的正式員工都毅然拋棄了“鐵飯碗”,跟隨著高建林留在這個變成了民營企業的麗貝亞。在新人一批批涌現的時候,他們主動提出給新人讓位。當然,高建林也會做一個“金色的降落傘”,讓他們安然著陸。
在白海波看來,正是高建林的個人魅力,才凝聚成了這個“家”。 高建林最大的優點是對人寬容、豁達。他經常會用比較高的姿態來處理很多問題,不拘泥于細節和偏差。這是麗貝亞的家文化得以形成和延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