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仁炟法師是在2009年夏,家人介紹我看了記錄片《祈愿》。講述的是一位老法師自己三步一叩朝禮五臺山和九華山的苦行,及在淄博修建寺院的艱辛歷程。再后來,又有幸觀看了仁炟法師講述的《佛教智慧與管理》。他把佛教管理中的大智慧納入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強調管理是管心,運用生動活潑的典故,教化大眾,善化人心,弘揚真、善、美;將佛理融入管理中,將佛理融入日常生活中。隨著對仁炟法師及其講述內容了解得越多,對我的觸動也就越大。在此,將我個人的一些感悟借助富達月刊與大家共同分享。
仁炟法師,1942年生人,畢業于天津輕工業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攻食品生物化學。1992年,在北京法源寺能行長老座下皈依佛門,爾后出家,2000年在本煥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2002年,仁炟法師修復建設禪宗祖庭山東省博山正覺寺,建寺過程中老法師提出“團結起來,在修行中建寺,在建寺中修行,我們和正覺寺一起成長”的修行理念,遵循嚴守戒律,秉持正法,普渡眾生,振興佛教,以佛制戒定慧三學培養造就僧才,將寺院建設成為愛國愛教,慈悲濟世,普利十方的正法道場?;I建伊始,資金匱乏,人力單薄,老法師“積如須彌之重愿深行”,不顧自己年邁,抽血累計近2000毫升抄經贈送化緣,并在2005年以64歲的高齡從博山正覺寺起香三步一叩朝禮山西五臺山,又于2011年以70歲高齡再次三步一叩徒步朝禮安徽九華山,以此宣導弘揚佛法,祝愿佛法昌隆,正法久駐,國泰民安,為眾生祈福,代眾生懺悔。
佛教管理以“四念處”為主,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就是觀身不凈,受念處就是觀受是苦,心念處就是觀心無常,法念處就是觀法無我。運用到企業中則對應的是四種管理形態或者四個管理階段:自利利他的管理,經久不衰的管理,智慧的管理,心、思想意識的管理。佛教強調心靈的教育,強調做有道德的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必須具備人格魅力,以德服眾。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表率,他曾經講過:“我亦僧數,我不攝受眾,我以法攝眾。”即佛不以領導者自居,而是以真理來攝受統理大眾。佛教以戒律為師,用戒律或者說用制度來約束每一個人的思想、言論、行為,是初步境界,是色法;我們自發自覺的去執行甚至是積極主動的倡導,這又當是另一境界,如此生活工作雖苦亦可當樂,而且可能事半功倍,身心舒暢,這才是高境界,是心法。當企業信奉佛法的力量,千年企業、萬年企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企業就會興旺發達。這也無怪乎康熙帝會發出“修一座寺院勝屯十萬兵”的慨嘆了。
佛教是智慧的化身,包羅萬象,無所不能。使人覺行圓滿,福慧具足,凈化心靈。一部《金剛經》就是一部超高級管理學, 其開篇首問要義--“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主,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好是主,好是降伏其心”。通明此句,則通明一生,其意大概是須菩提(佛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問道佛主:眾生欲修行有成,得到正覺正悟,應當去何處,又如何辟開俗世雜念降伏心魔。佛主說:眾生修行,欲得正覺正悟,就在想到念到,有這個意識的剎那間頓悟,問題便是答案,果是因之根源。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正序,是實施的道路;佛教講因果,種什么因得什么果,其實是倒序,以果追因,時刻修行正覺。企業有效的管理,有形的制度和無形的因果律相結合,因果是無形的,但制度是有形的,將佛法中的眾生平等,融入儒家名教之中,企業管理就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佛法能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其一,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佛教精神不是簡單的教理教義,它是體現在佛教修行者和信仰者身上的一種為人處事的理念和態度。在現代的企業文化管理方面,同樣有很多企業運用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文化來管理企業,構建企業文化。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利用佛教禪宗的理念來打造企業文化,從而啟迪智慧,增強了企業實力,奠定了松下長青基業,正是這種以佛理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鑄就了松下企業的騰飛之勢。再有,與松下同為日本“經營四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創立了兩家企業均躋身世界前500強之列,據他所說其也是將大乘佛法和中國古圣先賢的教誨運用在企業管理當中。這不正是佛家講自利利他、經久不衰、內心虔誠證得大智慧的結果么?這不也正是仁炟法師潛心修行,以身證道所給我們的啟示么?想要管理好我們的企業,首先要管理好我們自己,自己要在企業中作表率、做榜樣,這才是打造企業文化的基礎。
其二,“治其心”,禪林寶訓中講“善住持者,以眾人之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作為領導者,要以企業員工眾人心為心,以眾人眼目為眼目,這樣才能夠通其志。企業需要員工的忠誠與敬業,員工需要企業給予關懷、尊重與溫暖;在感情上領導要與員工親近融合,對員工要進行服務式管理,把員工當親人看待,因為他們在幫你,為你服務,應把他們當恩人來看待,來感恩他們,感激他們。使員工以企業為家,以企業為榮,讓員工享受人生、實現人生、創造人生,唯如此,才能使企業辦得好。
其三,制度。佛教有戒律,“以法為師,以戒攝眾,以律為度”。以心戒為主,以制度為補,佛教是依法不依人,不管是誰,無論身份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如果不符合佛法,仍不依附于他。通過“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來調整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達到思想統一、行動一致。所以在我們企業里面,制定規章制度要求員工做到的,首先領導要以身作則。我們企業領導要做好領導的本分,不妄加施壓干涉下面的事情,不輕易打亂制定的方針路線,而是諸事作表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成為員工的標桿和模范;員工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推諉扯皮,動輒借領導之勢搪塞過失,而應諸事勤懇認真,順應章法,主動維護公司的制度和利益,成為企業的放心員工。
“當下世人,混跡俗世,雜念太多,貪嗔癡三毒明滅神識,不能自知,不能自制,以致自造諸多惡因,終得諸多惡果,加之無以指引,則循環往復終將沉淪。”正如公司部分員工自我意識太強,出發點雖好,卻走錯了方向,定錯了目標,導致航向錯了,致使一件個人就能很好解決的事情,結果變成了各個層面、各個部門的同事都在為這件事忙碌苦惱,最終這件事無論是否按他原本的意思解決了,他也注定是失敗的!因為自己分內之事處理不好,說明他的工作能力不行。有的員工為了謀取個人的蠅頭小利,不惜犧牲企業的利益,讓貪心的欲望得到一時的滿足,說明他的品行不端。同事之間矛盾重重,說明他的人際關系不善。公司領導為個別員工的一件小事情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并不是重視他的個人能力,而是由于這件事情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公司的重視,這對其個人的影響,與事件的大小正好成反比,事件越大,對他的負面影響越大,他的惡果越大。這就是因私廢公,損人不利己。
歸根結底,我們的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人人平等,有律可依,自發自覺,圓融無礙的團結奮進的管理。沒有外界強勢的壓迫,要有自覺的壓力;沒有職務高低的落差,要有職能漸進的過程;沒有人格貴賤的冷熱,要有崗位職責的擔當。這才是我們企業上上下下每一個人所圍繞的切合我們實際的工作生活。這樣才是能夠真正給我們大家帶來切實利益的行之有效地管理。
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富達裝飾一定會發展得更加富強騰達,最終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
作者:富達裝飾副董事長 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