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設計草圖時,鉛筆在紙上摩擦的聲音,對我都是一種享受。”有一種美,可以在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xiàn)代,時尚和經(jīng)典之間通行自由,追求這樣的美就是他的事業(yè),而這一點充分的體現(xiàn)在了他的第二個家“浮沉工作室”。隨著各種身份的轉變,除了自己專注而摯愛的設計,萬浮塵更增加了一份行業(yè)及社會責任。
萬浮塵的第二個家將一個老廠房改造成一個現(xiàn)代的富有創(chuàng)意性的空間。白色作為空間的主基調,奠定了簡約優(yōu)雅的空間氛圍,大型白色旋轉樓梯的踏步設計是此空間的設計亮點,采用折扇打開的傳統(tǒng)設計元素進行演變設計,簡潔流暢的線條,猶如一把打開的折扇又兼具階梯教室會議等功能,枯樹、鳥籠、白色鵝卵石、明代老家具等這些原生態(tài)的設計元素,在設計師筆下挖掘整合運用,塑造了一個溫文爾雅的環(huán)境,在人性化上一樓兼做了一個可交流的小餐吧。
設計師的兩個家 無時不刻的生活狀體
記者:有人說設計師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的家,一個是工作室,對于你自己的兩個家有什么看法?
萬浮塵:兩個完全不同,因為家是家,工作室是工作室,但我把工作室也當家,因為人生活就是家的一種狀態(tài),其實把工作當成家是一種感情,把工作當成娛樂就不會苦悶。也許有人會認為工作很辛苦、很累、不幸福,實際是他不感興趣,感興趣的話,人是不會覺得累的,就例如打牌,很多人玩一通宵都不會覺得累,但上班他就覺得累,這就是興趣的問題。
記者:那先聊聊你其中的一個家:工作室,最初是出于什么樣的想法去做的設計?
萬浮塵:其實我就想做一個像家一樣的工作室,這里面有床可以睡覺,我累了可以躺下睡,餓了可以到樓下餐廳去吃飯,還可以在這里開PARTY,也可以和愛人一起燭光晚餐,這一切都是為了體驗生活,只有自己懂得享受生活,才能為別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享受。
記者:走進你的工作室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有很多的元素在內,融合了各種各樣的風格,首先是讓人震撼的樓梯,其次是很多小的巧思,如地上的白色的石頭、掛著燈的樹、鳥籠以及隨處可見的木頭等等,這樣設計的用意是什么?
萬浮塵:工作室原本是一個老廠房,在保留原有的風貌上改造而成,融合了現(xiàn)代、古典、傳統(tǒng)等各種風格,是一種LOFT的風格。每個走進工作室的人首先會被大門口的樓梯所震撼到,一般進門見樓梯會讓人產(chǎn)生不好、不舒服的感覺,但當把樓梯當成藝術品來做之后,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獨特的設計感反而讓人產(chǎn)生了擁抱的感覺;地面上白色的石頭是希望設計不要浮躁化,讓人慢下來,當人走在上面時,只有走得慢才能走得穩(wěn),不會摔跤,夏天赤腳走在上面又很舒服;樹代表著生機,我對有生命的東西比較渴望,這也許一種本能的東西,我特別喜歡2010年世博會的英國館,它的主題最鮮明,對生命和地球的渴望是強烈的,就是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是有生命的需要植物,人們很重視水,但沒有重視氧氣,才導致現(xiàn)在空氣污染很厲害;整個環(huán)境中有很多木頭的存在,包括樹,家具,對于木頭我也一種有特殊的情感在內,其實每個人對于一些事物都會有獨特的情感;幾處的鳥籠呼應鳥籠,變得中式;所有的一切都讓整個空間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冷暖對比,空間雖是白色的冷,但家具、裝飾等是暖的,產(chǎn)生的感覺就是讓放松,使得很多人來到這里都很喜歡更舍不得走。
記者:浮沉工作室呈現(xiàn)了你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方面,另一個純居住的家是怎么樣?
萬浮塵:另一個家很簡潔,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因為人就是家的主題,它融合的是一家人的想法,作為一名設計師,不希望回家看到很紛亂的東西,希望回到家就能靜下來思考。
價值設計新紀元將被開啟
記者:作為一名設計師,你認為設計的本質什么?
萬浮塵:設計的本質應該是以人為本。任何場所里、任何狀態(tài)下,沒有人就沒有靈魂。大自然中的風、水等都是靈動的生命,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空間里都有這樣的設計。
記者:你幾次提到“價值設計”,這是怎樣的概念?
萬浮塵:能展現(xiàn)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價值設計。任何設計理念都必須以人為本,從設計師角度來講,即以客戶為本,讓他們享受設計所帶來的品質生活,或者滿足他們對生活品質的一個期望值。價值設計包括幾方面的內涵:首先,設計的心理價值。當人們走進我設計的空間,在形態(tài)上給人帶來震撼感,被人認可是具有價值的設計;其次,設計成本的控制。比起花巨資裝修,我寧可業(yè)主買一件藝術品來裝飾空間,再者,就是設計的耐久性。一座建筑或一個空間是要能夠經(jīng)久不衰的。最后,就是服務價值。讓業(yè)主的商業(yè)空間能賺錢,生活空間能夠賺取情趣。
記者:作為一名設計師,你如何定義自己的風格?
萬浮塵:我是沒有風格,人們對于一切事物的理解,對于風格的理解,有時候可能會生搬硬套,但我是靠自己感悟來做設計,可能是基于某個特點、方面,然后以它為延伸去做一個設計,有可能是客戶的一句話、喜好、建筑的環(huán)境、空間,企業(yè)的文化,不是因風格而風格,就像廚師材料有了可以變出各種各樣的菜系,一個好的廚師要燒出讓對方真正喜歡的菜,而不是好看的菜,適合對方最重要。設計師需要根據(jù)對方的喜好來設計,加入自己的理念,引導對方,才能更上一個臺階,讓他感覺有了更高的品質提升,回到了社會的責任,個人的責任。
記者:怎么保證設計靈感的源源不斷?
萬浮塵:對生活的態(tài)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創(chuàng)作,這一點對設計師很重要。設計來源于生活,也來源于細節(jié),缺少生活的體驗與沉淀,很難設計出有價值的作品,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師,一定是一個生活家。在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同時,學習,思考,領悟。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西方國家的廚房是開放的,因為他們做飯很少產(chǎn)生油煙,后來,我在設計中會在中式廚房基礎上加上西式吧臺,配備電磁爐、水槽,這就是體驗后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新。
記者:你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
萬浮塵:人類與生俱來就對美情有獨鐘,并且熱愛生活,充滿激情,我的作品就是我表達生活和情感的一種完美途徑。其實人生就是這樣的,以前我對設計只是形態(tài)上去研究,在意識上沒有去考慮。我不是研究員,不是某方面的設計專家,我應該做生活的設計師,而不是空間設計師。
記者:一個好設計很多時候是在碰撞中產(chǎn)生的,你是如何和客戶去溝通的,當有沖突之際如何去處理?
萬浮塵:首先,你是設計師,特別是針對私人住宅空間,私人住宅一定要尊重主人的生活習慣和心態(tài)。他如果很反感,住進去就會不舒服。其次,作為設計師,應該有很好的職業(yè)心理素質,引導能力和說服能力,這是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我為了做設計,研究了十幾年的風水學,每個人的性格、心理和體質狀態(tài),都能夠在風水學中體現(xiàn)出來。如果一個客戶特別喜歡某樣東西,這個實際上傳遞出一個信息,他的喜好、文化內涵和思想,全部表現(xiàn)在這個意識形態(tài)上,但這個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的就是他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必須要得到尊重。但是,客戶的喜好可能會比較零亂,設計師就要幫助他進行整合。
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意,是本土設計師回歸理性的標志
記者: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本土設計師的影響?
萬浮塵:現(xiàn)今西方文化在中國席卷而來,深入人心,對本土設計師的風格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吸納其精華并融合于我們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文化之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同國家、不同區(qū)域的風土人情迥異,呈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和魅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是一份瑰寶,我們本土設計師更應該保留并傳承好我們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基礎上,理性地吸納并收國際的文化元素。
記者:對設計行業(yè)的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萬浮塵:在七十年代,中國建筑、景觀、室內設計等很少能有自己真正的設計,這跟當時的國情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九十年代末,中國設計師們開始大量吸收各種國外元素,一時間百家爭鳴,讓人眼花繚亂,此時也是這些領域設計的飛躍時期。而近些年,在中國,我們的設計師已經(jīng)從一開始對西方文化席卷而來的措手不及,漸漸回歸到了理性成熟的看待和合理地運用。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如何用自己植根于東方文化的思想,在作品中突出民族精神,來與西方文化碰撞和結合,而不只是一味地模仿或照搬。我們也確實看到了許多讓人眼睛一亮并具有國際水準的設計作品,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