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是給人創造有幸福感空間的職業,如果創造的過程讓你感到很痛苦的話,那還不如趁早改行。”
幸福的人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對幸福感的回應,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感受。作為設計師,面對中國高速、量大的建設現狀,身心俱疲的同時,其幸福感指數也相對較低。“不得不承認,當代中國的設計師總給人一種生活在疲于奔命的狀態之中,然而,設計師內心對設計的追求才應該是真正幸福的源泉。我一直走在設計的道路上,是因為我喜歡。”凡是有理想的設計師不會計較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其幸福感完全來自于對設計的喜好。的確,要讓自己成為幸福的人,必須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劉延峰強烈的幸福感,亦是源于其對設計濃烈的“愛”。
不想做大師的設計師不是好的設計師,可是在朝著大師方向努力的時候,設計師對設計的理解,也決定了其幸福感的多少。“不要為了成為大師而去做設計,目的性太強,則適得其反。中國的高速發展是以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勤工作為代價的,包括設計行業。在經過高速發展之后,設計行業才會留下一些精英人才,只有當社會開始需要精品的時候,設計師的黃金時代才能來臨,也唯有堅持和愛好才能構建這個黃金時代。”
其實,學習繪畫出身的劉延峰,早期對設計的理解也只是在藝術層面。在經過系統的學習與實踐之后,對設計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設計就是生活,沒有設計,生活何談幸福?”早期的劉延峰便帶著對設計的憧憬,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他說:“早些時候的北方設計市場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向南方不斷學習和跟進的過程。當時南方與北方的設計有著一定的差異,北方以原中央工藝美院學院派老師的風格為主,來決定其設計取向,當然他們的理念也是緊跟著世界潮流的,但與南方相比,則稍顯滯后。當時自己對南方設計的模仿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中慢慢揣摩出自己的特點和發展的道路,隨后才有了自己的獨立設計和創新的意識。這個時候創新意識已經到了必須覺醒的程度,創意就決定了作品的好壞,也就是說,設計師都要有這個過程,先要學習模仿,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自己的創意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無處不在
曾經在石家莊市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的劉延峰覺得自己的眼界不夠開闊,接受資訊的速度也比較慢。“有些空間如果你不親自去感受的話,還是有尺度上理解不到的地方,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自己必須走出去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設計師的眼界很重要,實際操作機會更加重要,走出去才有更多的積累。”
在“出走”的日子里,劉延峰不僅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他認為設計師是富于創意性的工作,而且設計往往都會帶有自己的風格和烙印,把自己的特點有意識的融入設計當中,這才是設計師必須做的。“將少數民族的文案和一些民族的東西進行符號化,引進設計當中,并通過整合,以及合并同類項,將其融入整體環境,從而游刃有余地掌控民族的風格。盡量熟練精準的運用民族的東西,就是設計作品能夠抓人眼球的關鍵所在,也是設計師獲得認可并產生幸福感的秘境。”劉延峰如是說。
作為中國本土的設計師,一定要將關注點聚焦在傳統上,中國有很多傳統的文化,圖案和建筑方式必須深入學習,深入挖掘我們自己的資源和各個民族的風格。要把傳統的文化與現在市場上能夠接受的流行趨勢相結合,才有可能走出一條自己風格的道路。劉延峰說:“現在的設計定位就是一定要把中國的傳統紋樣和傳統文化的縮影,融到設計理念中,就算設計的是一個歐式風格的東西,但里面的一些雕刻紋樣和一些圖形,還是會讓其存在一些中國的元素,這樣才有中國設計師存在的必要,有中國設計師存在的價值。”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中心,是一個舊樓改造項目,其設計理念,劉延峰就是遵循了自己的設計原則,一定要有中國符號的存在,同時也要體現出中央領導能夠接受的大氣。對于什么叫豪華什么叫莊重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針對這個項目,不能過,更不能沒有新意,尺度的拿捏非常必要。這個將劉延峰注重傳統風格的想法與理念恰當融合的項目,能夠得到暢快淋漓的發揮,“這也是很過癮的”。
誠然,一個符號和一個項目都代表不了一個人,更不能取代設計的整體風格。對于室內設計師來說,風格和個性的體現是受限制的,有時設計師風格的形成是受市場的影響而慢慢演變的,什么是設計師的性格,也是在設計師慢慢對市場摸索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的。設計師的個性想法一定要有,要有自己獨特的符號,要有自己對設計的理解。沒有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必要。但也不能將個性強加給市場,那樣的話,市場也是不會接受的。以市場為主導,在市場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良好的引導使設計事半功倍
劉延峰設計的國投集團辦公樓,就是其幸福設計的完美體現。“辦公樓的整體效果是以我的風格為主導,體塊很正,但整體氛圍十分溫馨。我改變了以前很冷、很硬的風格,剔除了讓人不好接受的東西,同時,灌輸了一種比較人文的理念。原來的理解,辦公就應該嚴肅、莊重,但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時期了,你設計完之后,如果自己都不想在這里辦公,那他就不是一個好的作品。所以,一定要讓員工在這個氛圍里面感到舒服,我在整體設計的時候就運用了非常溫馨的,以暖色和考慮員工為出發點的設計宗旨進行設計。如果沒有一定的積累,沒有權衡多方利益,沒有溝通和引導,設計便不會如此順暢,更不會把空間與使用功能結合之后,再給出一條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做設計初期,設定設計出發點的時候,便與各方進行溝通和良好的引導,才是事半功倍的捷徑。
在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了解客戶的需求,把功能上的需求,審美上的需求及心理上的需求都研究透了再去做,才有可能做出被人接受的東西。接受只是第一個層面,要在其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再提高一個檔次,才會讓客戶眼前一亮。第一,讓他感覺這是我要的東西。第二,讓他感覺出乎想象。所以,設計師的出發點一定要以一顆年輕的心,去體會客戶的生活習慣和情趣,這樣的設計才能被接受。
設計師年輕不要緊,即使沒有經歷,也一定要深入溝通和引導。理解客戶,盡量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果自己的想法與業主有沖突,那一定是溝通不暢產生的惡果,如果前期有過充分的溝通,是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在這里,我想用一個更加貼切的詞語,就是引導,我們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將其往高處引導,讓客戶來試著接受設計師的風格,這樣才會有設計理念上的共識,有了共識才有往下走的可能。”劉延峰對此很有感觸,“不論是做什么空間,前期拿出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溝通,這是事半功倍的唯一道路。如果只是埋頭把自己的理念說得很清楚,把個人意愿放在作品里面,強加給業主,那你的設計只是一幅掛在墻上的畫,永遠不可能成為圖紙。”
劉延峰簡歷:
高級室內設計師
北京遠洋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作品: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中心整體改造工程
北京市市委內部改造方案
北京市消防局奧運消防指揮中心大樓室內整體設計方案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官園5號辦公樓整體裝飾設計
遠洋自然·自然新天地辦公樓室內部分
遠洋一方室內整體設計方案
杭州運河商務區營銷體驗中心
天津遠洋萬和城售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