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住酒店體驗的是歷史,歐洲有許多上百年的宮殿級酒店。向世人展現的無疑是往昔當日的輝煌與精粹,各種藝術流派在歐洲發源啟蒙。這些酒店便是原汁原味的文化遺產,就改造的酒店設計上來講,雖披著當代的外衣,但骨子里面所有細節皆來自對經典的演繹而已。
這次歐洲之行由于行程的問題,我們多數是參觀歐洲大學和設計展,住的基本是經濟型酒店,對客房比較關注和了解,這里作一個概述。
通過了解,來這里居住的屬于旅游和游學的人比較多,居住的人一般時間不太長,就幾晚,講究的是經濟實惠, 這里的價格同國內的經濟型酒店差不多,有些甚至便宜一點。歐洲經濟酒店常規上只有6層左右,客房在3—6樓,其中有一層或幾間是可以抽煙的,其他房間不準抽煙,在客房的門上常有標志 提醒不能吸煙。客房的面積基本在22平方至26平方,天花和墻面不會有什么造型展示,功能上有:衛生間,寫字臺,簡易衣柜,床,在法國時顯得更為簡潔,住在這里感覺很簡單,房間也沒有電吹風,牙膏,拖鞋。歐洲人高大,但床的比例尺寸似乎是為亞洲人設計的:床寬基本都是1.2米以內,床上用品干凈整潔,同國內的比較來看,歐洲經濟酒店的色彩上對比強烈,是以色彩來顯示色塊的明度,純度。燈光的運用上,臺燈,落地燈等慢反射光源,點射光源為多,燈光就幾組,不復雜,溫馨單一。寫字臺小而窄,寬帶基本沒有直通,如需開通網絡,須向服務臺申請,并支付昂貴的流量費。所以我們常抱著Apple去大廳里上網,在那里屬于公共空間是免費的。窗簾的色彩同墻面色,沒有設計成豐富的顏色,這和室內的家私有時顯得不統一,墻上的畫基本都是當地的風景為主,都是印刷品,有的房間甚至 還是仿古地磚,多數是條紋狀深色地毯,半夜我們開窗戶想透點氣,這里的窗戶可以從上面向外推開,或者左右平開,四個角只有一邊的下角是固定的,方便多樣化,玻璃窗外還有一扇對開的木窗,相必是阻擋冬日的寒冷而設置的,我們試了一下空調,安靜的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
在歐洲雖然貨幣統一了,但好像插座設計上還沒有統一,法國和德國的就不一樣,我們不得不更換不同插座。
衛生間的設計比較簡單,從墻磚色彩和造型上可以看出,這里的衛生間比較長時間了,磚的色彩顯得陳舊,雖然干凈整潔,在浴缸的上方有一根拉絲繩是便于晾衣服。在意大利還見到一根垂下來的繩子,這個是求救繩,當有需要幫助時拉這個繩子,服務中心會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個還是比較人性化,這里的洗手臺面干凈整潔,沒有其他等等小件,馬桶的造型顯得有點落伍,沒有燒水壺和電吹風,歐洲所有的水都是直飲的。初秋的寒夜還是有點涼,沒有熱水喝,有點苦。在衛生間沖淋時產生的水霧,感覺一樣排的不是很快,衛生間的通風得靠機械
方法,在衛生間里是多數沒有直通的單獨進氣道,這點可能與建筑的歷史有關,現代的建筑,特別是酒店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歐洲這樣的酒店不能不講是個遺憾了。夜晚無論是走道還是室外都顯得異常的安靜。歐洲人沒有我們現在的緊張感,入夜以后馬路上沒有川流的車輛,沒有喇叭聲,在這路我感覺到的是安靜,干凈,整潔和實用,沒有見到國內經濟型酒店的造型和形式上的設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