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權(中)在上海盧浦大橋工地
近幾天,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蔣志權照例忙著在盧浦大橋工地檢查工作。寬闊的黃浦江上,剛剛合龍不久的盧浦大橋初展雄姿。“很少有一個行業有我們這樣的成就感”,蔣志權自豪地說。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們就是譜寫這些‘音樂’的人。”蔣志權說,建工集團的員工常常帶自己的孩子到人民廣場、外灘這些地方看上海,指點出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博物館等等輝煌的建筑,“都是我們建工造的”。2000年,上海評出的新中國成立50周年十大經典建筑,全部是由建工集團建造的。事實上,上海70%以上的重點工程和大部分城市標志性建筑,都由建工集團承建。
然而,在已有的“作品”中,最令蔣志權感到驕傲的,是金茂大廈———“不僅因為它是世界第三的高度,也不僅是造這棟大廈我們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在這項重大工程中充當了總承包人的角色,管理著那些外國企業。我們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是優秀的。”
經過數年的發展,上海建工集團已經在全國建筑行業排行第二,在國際工程界位列第44名。今天,作為這一集團的領頭人,蔣志權想得最多的,是怎樣“從家門口走出去”,把建工集團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建設集團。
既然要“走出去”,為什么又要強調從“家門口”出發?對此,蔣志權認為,這是因為國內的市場很大一部分已經國際化了,已經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而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上海黃浦江兩岸開發工程等世界關注的項目的進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會最多、潛力最大的建筑市場。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市場之間的融合和國際規則的通行,企業在哪個地方搶市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本身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企業掌握國際規范的能力和經驗。
“自從建造了金茂大廈等標志性建筑,在上海再難再大的國際性項目,我們也可以拿下來。但是,如果國外請我們參加大的項目,我們就還不大敢去。為什么?融資有沒有把握,技術能不能上臺階,還有所在國的法律和語言等等,我們都還沒有底,所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抓好工程,是工作的應有之義,為企業制訂發展戰略,更是自己的重要職責。最近,蔣志權總在和大家討論一些問題,像“我們和國際大型建設集團有什么差距”,“如何形成比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初步的想法是,必須要形成自己的獨特技術;要整合內部資源,提高總承包水平;而最要緊的是改善企業的管理。
“我們的國有建筑企業在適應國際建筑市場方面,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反映在體制、機制和人才上。”蔣志權認為,改革體制、機制,培育人才,一方面需要向國際靠攏,一方面也可以多向民營企業學習。因此,他最近很注意研究民營企業的一些做法,比如建立長效激勵機制,設立期權、期股等。
作為十六大代表,蔣志權對大會有著明確的期待:“我最希望看到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舉措。”事實上,對于這一點,蔣志權早就充滿信心。他已經看出,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思想是解放的,最關鍵的還是“如何把解放思想的開創性的東西變得可以操作”。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呂網大 包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