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多環節介入割裂式的“設計—生產—裝配”
大型建筑集團通常都具備較完整的產業鏈,圍繞著建筑施工這一主營業務的支撐業務和其他業務包括:基礎設施投資經營業務、勘察業務、設計業務、房地產開發業務、工程咨詢業務、商品混凝土生產業務、建筑機械生產業務等等。企業在計劃發展裝配式建筑業務的時候,為充分利用自己的產業優勢,想要全面進入裝配式建筑領域,然而往往受限于傳統的“設計—施工”割裂的施工總包思維,逐步而獨立地介入“設計、生產、裝配”三個環節。這一類企業由于先天“制造業”基因的缺乏,很難發展成為全產業鏈一體化的“設計—生產—裝配”裝配式建筑企業。
第五類:多環節介入全產業鏈一體化的“設計—生產—裝配”
這類企業的投入非常大,一般在十億甚至數十億元級別,因此通常都是由大型投資集團投資并新設立的企業,是集“科研—設計—加工—建造—運營—服務—投資”于一體的建筑科技集團。這一類企業最大的優勢在于一體化的能力,具有橫向的“設計—生產—裝配”一體化的全產業鏈集成能力,具有縱向的“建筑—結構—機電—裝修”一體化的系統性裝配能力。他們將建筑業與制造業進行完美的融合,在傳統的EPC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基礎上,形成EMPC建筑工業化工程總承包模式。目前典型的企業是中建科技和中民筑友。
第六類:平臺型企業
有些企業歷經20年、30年的摸索和積累,“摔過跤挨過打”,歷經磨難,如今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和信息體系,逐步向輕資產的“平臺型”企業轉型,通過與施工企業形成加盟合作的關系,將承載自己技術體系、信息體系的標準化工廠復制到全國各地,通過加盟費的形式賺得盆滿缽滿。其中,最為典型的,也是在全國擁有最多加盟工廠的是遠大住工和杭蕭鋼構,目前遠大住工在國內擁有超過80家的加盟工廠,杭蕭鋼構也擁有80家左右的戰略合作伙伴。“平臺型”企業的加盟工廠能否持續復制和增長,一方面取決于企業自身的能力,是不是有足夠強的技術能力、品牌影響力和工廠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裝配式建筑市場的需求量能否快速增加。
七、裝配式住宅+精裝修
裝配式裝修也叫工業化裝修,是將工業化生產的部品、部件通過可靠的裝配方式,由產業工人按照標準化程序采用干法施工的裝修過程。簡單來講,是一種先在工廠預制好墻板、頂板的基層、面層,制好頂面、墻面、地面所需要的專利組件,再運到現場進行組裝嵌掛的裝配裝修形式。
據悉,2017年6月,國內首個公共建筑的裝配式裝修樣板在中國建筑設計院的創展中心推出。這套樣板開創了一條將裝配式裝修技術應用于公共建筑的新思路。樣板展示的裝配式裝修技術,貫徹結構與內裝管線分離的理念,全面采用干式工法施工,實現了裝配化裝修,達到了質量好、施工快、無污染的效果。“裝配式住宅+精裝修”是建筑裝飾行業的藍海,建筑精裝修企業必然會面對這個業務板塊和課題。
裝配式住宅精裝修圖紙轉化和專業規劃。從理論轉化成工程實踐的載體是施工圖紙,施工圖紙的轉化能力決定了實體的真實度和可靠度。裝配式住宅精裝修設計階段要考慮各系統的組合。
裝配式住宅精裝修作業流程是理論轉化為工程實體的工作平臺。裝配式住宅內裝作業工種多、工序多,按照積木理論的原則,以空間換時間,以次序換工序,需要一個工作平臺來為各專業各工序相互提供作業條件和環境。實際過程中,如果作業流程交叉線路單純使用橫道圖來表示,則邏輯關系不明確,必須采用網絡圖來提供作業平臺。
裝配式住宅精裝修所用的構件和設備,均需按模數進行裝配。裝配式住宅精裝修的高品質和高標準是贏得客戶認可、贏得市場空間的生命線。品質的提升離不開標準,裝配式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以標準化為主線的產品。裝配式住宅建設把每一個步驟,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的品質控制來協同實現。事前品質控制是模擬預控、專業協同、精準定位;事中品質控制是材料預配、嚴控手法、顏色標注。
材料預配是按照模擬預控的數據,在場區外設置配料庫房,單戶使用材料按專業用周轉箱來盛放,作業人員只準許按對應單元戶使用材料,也能輔助材料損耗核算,隨時掌握經濟指標動態。
嚴控手法是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場外實體操作鑒定。操作人員在其實體操作過程中,由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實體鑒定,糾正非標準操作手法,確保按照裝配式的流程和標準完成工序。
事后品質控制是最終手段。裝配式住宅精裝修極力規避事后控制,事后控制經濟上的損失可以承受,但違背了效率優先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時間與效率。事后品質控制手段是按工序更換和經濟杠桿獎懲。實際工程中,哪一步出現了質量問題就從哪一步拆除重新操作。
裝配式住宅精裝修的參與各方要堅定發展方向,不斷精進管理流程,逐步減少物資消耗,點滴積累經濟效益,從而取得日后廣闊的市場份額,獲取日后可觀的經濟效益。
如今,隨著政策推動和裝配式建筑優勢的不斷顯現,我國部分建筑項目采用裝配式建筑鋼結構輔助建筑業發展,為建筑項目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完善的保障。
資源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八、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前景
目前行業推進裝配式建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成本高。裝配式建筑造價構成與現澆結構肯定有差異,其工藝與傳統現澆工藝有本質的區別,建造過程不同,建筑性能和品質也會不一樣,二者的成本并沒有可比性。建筑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和工藝創新,最終的目標只有兩個:在同等造價條件下提高建筑性能,或者在同等建筑性能條件下降低造價。如果一個新工藝既能降低造價又能提高建筑品質當然更好,但這太理想化。
出于對成本的考量,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標,以及要求新工藝“低成本”的心態,在決策時瞻前顧后、反復測算、錙銖必較,政府的容積率獎勵和補貼不足以抵消成本的增加,導致開發企業很少主動采用裝配式建筑。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放在更宏觀的思考維度,成本只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和一個點,從全局、從整體、從長遠進行思考,未來,為了綠色環保低碳和提高建筑品質,適當增加造價也是能接受的,并且隨著裝配式技術的不斷進步,成本會逐漸下降。
2016年住建部發布的《建筑產業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據此推算,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市場空間有望達到47000億元。與此同時,建筑品質將全面提升,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企業和產業體系。
具體來看,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裝配式建造的比例達到40%以上,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比率30%以上。
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裝配式建造的比例達到60%以上;全面普及成品住宅,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比率50%以上,保障性住房的全裝修成品房面積比率達到70%以上。
裝配式建筑發展勢不可擋。裝配式建筑在2016年迎來風口,與中國的要素資源現狀和政策變化相關。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喪失,導致傳統建造方式的人工成本上升,環保減排壓力增大對于傳統建造方式的硬約束加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則從政策層面為裝配式建筑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裝配式來了,正如營改增來了,都會對行業造成沖擊,原有的做法和思路都得因之而變。我們必須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對新生事物,了解它、掌握它、適應它,別無它法。裝配式建筑已從星星之火,開始進入燎原之勢。但整個市場從引領、推動到實際應用,總是要有一個探索階段。隨著各地用“要求”打開了市場大門,如何拿到項目讓企業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