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居行業的深入發展,不少地區形成了以一種家居建材為主的產業經濟,并由此而集聚了一大批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形成了產業發展的鏈條和自有的產業生態系統。本文記者深入到產業基地的一線,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從媒體角度出發,對基地發展的變遷和企業的發展歷程做全方位的報道。
本文從產業發展角度審視佛山陶瓷,走訪佛山轄區內的兩大專業鎮(南莊、石灣),采訪企業和行業人士,探討佛山陶瓷變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境,展望其發展方向。
緣起——
故事還得從季華路說起,原因有二。主觀上,本文記者每次走訪佛山陶瓷產業基地,季華路是必經之路,這幾年來來往往不少于百次,因此生了感情。客觀上,東西走向的季華路,連接石灣與南莊兩大陶瓷重鎮,是佛山中心城區的交通大動脈。它直連佛山“一環”,也是從廣州進入佛山中心的一條關鍵紐帶。
七月流火,車水馬龍。記者從廣州趕往南莊,途徑石灣鎮季華三路,亦即石灣公園附近,遠遠就瞅見了在建的國際陶瓷城。在數十米高的腳手架上面,懸了一道紅色橫幅,以金黃字體寫道:“南風古灶,中國陶瓷的魂;石灣,中國建陶的根(石灣街道辦宣傳語)!”這是一道不平凡的橫幅。在夏日的陽光下,但見它隱隱約約散發出光芒,讓人印象深刻。
“石灣——中國建陶的根!”
要提及南莊的建陶產業,就不得不先提及與其一水之隔的石灣。石灣國有陶瓷企業的技術擴散,在南莊建陶產業的發展初期扮演了關鍵性的作用。
石灣位于佛山市禪城區西南位置,東平河以北為石灣街道辦事處,南岸即為南莊。在以往,石灣地區有近百個大小山崗,大多蘊含著豐富的崗沙、陶泥,且質地優良,為石灣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
自秦漢以降,石灣就已經開始大量生產陶瓷,并逐漸發展成為南方的陶瓷重鎮。至宋代,石灣陶器隨著對外貿易的興旺開始大量出口,遠銷中南半島、東南亞、阿拉伯等地區;明清期間,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各處民窯慢慢集中起來,出現了“五排置頂的窯爐火眼,通長約40米”的南風灶。自此,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了集“日用陶瓷、美術陶瓷、建筑陶瓷、手工業陶瓷及喪葬陶瓷”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陶瓷生產基地。
南風古灶——中國陶瓷的魂
萬頭攢動,市聲如虹,熙來攘往,絡繹不絕。產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帶動了近代石灣商業的繁榮,近萬家商賈店鋪云聚于此。新中國成立后,石灣陶瓷業于1956-1957年開始逐漸從日用陶瓷轉向工業陶瓷。行業內出現了少量的機械設備,初步改變了完全依靠手工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狀況。
真正的拐點是在上世紀80年代。其時,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的購買力不斷上升。建筑陶瓷作為一種新興的裝飾材料廣受歡迎,市場需求逐年遞增。石灣的佛陶集團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遠赴歐洲等地“取經”,從意大利全線引進了彩釉磚自動生產線,從德國引進了衛生潔具生產線,從日本引進了釉面馬賽克生產線、琉璃瓦生產線、玻璃瓦生產線以及厚胎瓷生產線,使過去以生產日用陶瓷、美術陶瓷為主的廣東佛陶集團,一躍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以生產建筑衛生陶瓷為主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了產品結構的根本轉變,形成了一條原料加工、生產制造、銷售物流完整的產業鏈。
十余年后,佛陶集團的技術引進這一點點火星,撩起了中國建陶業的制造大火,不僅在產品的國際市場上成為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強勁對手,建陶裝備工業的技術水平也基本與國際比肩。
石灣瓦,甲天下。經過市場經濟的千番淬煉,佛山陶瓷終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重新揚帆起航,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