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非常感謝, 王河老師接受我們記者的采訪。首先,了解一下,您從畢業到當老師的一些經歷。
王河:其實我的經歷很簡單,大學廣州美術學院讀美術裝修規劃的專業,當時一畢業就做到了設計,做了第一個項目就是在廣州的一個金融大廈。
記者:廣州的金融大廈,是在廣州很有名的大廈。
王河:是啊,面積也挺大,得有20萬平米。
記者:這么大的項目做了多長時間?
王河:因為當時這個項目比較大,當時我跟我的同學比較勤快一些,就在工地一直呆了三年。
記者:金融大廈有什么特別的設計讓你現在都是記憶猶新的呢?
王河:當時外立面的窗戶都沒有設計好,到最后把窗戶設計成是古老錢幣的造型,就是一個方的然后又不同的點,那里面大的小的都有,還有外幣。
記者:因為是金融大廈所以與錢幣聯系在一起。
王河:恩,后來用的是布幣,結果呢?做出來后用現在的材料做出古代的那種布幣的感覺,做成一個窗戶的外罩,整個感覺起來就覺得很現在。
記者:那是幾年前的一個設計?
王河:20年前。
記者:20年前的設計,那在您現在看來,有什么感覺。
王河:感覺還是挺宏偉的。
記者:做了金融大廈之后,對您的設計之路有什么影響?
王河:做了金融大廈之后,當時就拿了個一等獎,完了之后就是二等獎。后來我就去廣州學習,因為我當時是美術學院出來的嘛,在建筑設計院里面工作沒有學過建筑。當時的老院他說培養三種人,一種人是學建筑學的。一種人就是隨后學建筑學的。一種人像我這樣的,美術學院的,也學建筑學。而且我有了這么個機遇,然后到化工學院學了這個設計,一般的研究生三年,結果給我弄了個五年。
記者:一學就學了5年,為什么呢?
王河:因為學校分兩個學科,因為美術學院處,它拿的是文學,金融學出來拿的是工學。因為它可以統稱。那這樣你就不行了,那么文科好的呢?工科不一定好,工科好的,有時候文科工作就沒有那么厲害了,所以我就逼著兩個學科都要學。那么本來讀藝術類的人,就必須擅長一些邏輯思維、條條塊塊的,到最后,我被逼著整個要轉型。
記者:“文、理雙科并重的教育”對您現在的設計有什么影響?
王河:幫助很大。嚴謹很多除了設計以外,還會想到如何貫徹到底,有些事我還沒做呢?能不能實施得了,要是實施不了那就壞了,我們就不是,概念好了以后我們要把他實施,而且要用最省最經濟的手段。
記者:目前,中國就技術方面還有些欠缺,很多專業設計理念上很難得到滿足。受材料、受工藝效果的約束。那您現在通過之前的教育,您的設計理念一般都可以滿足嗎?
王河:在做項目的時候我會比較注意材料的綜合運用,有現在的材料,有傳統的材料,有比較時髦的材料、有比較新穎的材料都可以考慮用到我的作品里面。我會讓我的作品感染力強、影響力大,比如說:金龍大廈,他當時外墻用的兩種材料,一個是瓷磚,一個是馬賽克還不是我們說的那個馬賽克,他早上的陽光、中午的陽光和晚上的陽光照在上面會有不同的顏色。
記者:那是什么年代的設計?
王河:當時是89年代中期嘛!有很多很好的材料。
記者: 是中國生產的嘛?
王河: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很貴。
記者:在設計選材上,您會刻意選一些特別好的國外材料嗎?
王河:也不是說特別好。比如說我后來做的一些項目,我就很樂意用本地的材料,比如說我做賓館會用一些本地的材料;而且本地的材料讓他充分體現閩南的特點性。
記者:申屠倩,在王河工作室展位現場采訪
記者:這類的材料,再設計當中是按照設計師的需要定做,還是在本地尋找?
王河: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定做。
記者:在您設計的這些作品里面,挺有些中國韻味的,您個人比較看重中國本土的設計理念嗎?
王河:這個也說到奧運會,奧運會辦完了以后,給世界的印象跟人們看到的一個嶄新的中國,但是從簡單的這接近30年,抄襲、甚至到cope。那么到現在的這30年,我們的建設讓世界煥然一新。30年過去了,我們是不是還在重復,之后又去模仿,甚至又cope過來,還是動動腦筋想一想。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特色,所以這個也是近幾年來項目的不同。
記者:就是外國品種有時候會感染到中國的一些?
王河:對,所以這個就是亞運的配套項目,也是我們30個醫院,全國招標,我們中標的一個項目,這個是澳門的項目,廣州的設計師走出國門,到了澳洲去做項目。
記者:您做這么多的項目里面,您在廣州國際設計周論壇上演講的禪意,在哪個項目里面有具體體現呢?
王河:比較倡導的就是帽峰山,帽峰山資源環境真的太好了,總跟業主說,要怎么環保啊,他不理解。到最后與業主接洽的時候不說環保,說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念,他就很容易接受了。通過這個意念,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少破壞一些耕地,少砍樹,然后順著自然,一個山溝,一個山窩窩,在山窩窩里面蓋了一個酒店。
記者:所謂的禪意,您可以詳細的說一下嘛?
王河:它是一個文化思維,定位問題,我們做項目的時候,說到剛才那個案例,當時業主還請了一支歐陸古典的建筑,要大興土木,把樹全都砍掉,但是建筑物會非常得有氣勢、雄偉。而我們在山澗里邊,在一個大自然環境里面,不顯山不露水,不與山爭輝,他是山的一個組成體,融合在大自然里面,所以建筑能做到這一點。
記者:特別儒雅的、自然的一種感覺。
王河:對,所以回過來我們想要開發的很多地方都是大興土木的,03年搞建設,把河溝、把小溝填了,成了一大片、一萬平方平米的土地,能蓋一大棟樓,把那個一萬平米土地整個鋪成水泥地。暴雨一來,馬路上水就淹,所以他們說不好,暴雨一來,就淹。
記者:有些設計,在之前是沒有做好規劃。但是,有些條件特別嚴苛的地方,如果你不移動,就很難和外界有溝通的地方,您會怎么處理?
王河:比如說,好多民族住在山窩窩里,沒辦法給他解困境,就把他移到平原的地方來住,這是一種整個政策的調整,這跟我們生態建設是兩個概念。
記者:希望,王教授的禪意能被越來越多的中國業主還有設計師所接受。再次感謝王教授接受我們記者的采訪,謝謝!
王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