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上述條款將產生什么后果?
舉一個例子,2016年8月,趙先生在北京購買了一套市場價1200萬元的房產,銀行評估價1000萬元,銀行貸款800萬元,首付400萬元。2017年8月,這套房屋市場價跌至900萬元,銀行要求趙先生補足100萬元抵押物或提前償還100萬元貸款,否則將沒收拍賣房產。但趙先生難以補足擔保物或提前償還貸款。由此,銀行沒收房產,拍賣房產得750萬元(通常都大幅低于市場價)。
最后,趙先生的損失是400萬首付款和扣除拍賣房產后的債務50萬元。趙先生房子被銀行無情收走,同時還欠下銀行50萬元的債務,進入名副其實的負資產狀態。由此可見,房價暴跌之后的銀行債權并不會因抵押房地產拍賣后而消失。
奉勸購房者和與泡沫共舞的投資者一句:泡沫形成初期,請擁抱泡沫,泡沫加速趕頂和全民資金加速涌入的時候,請遠離泡沫。
無法避免的陣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制造業+出口”的第一個增長期,和“大基建+城鎮化+房地產”的第二個增長期。目前即將進入第三個時期。
在第一個增長期,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流入,在沿海地區建立了加工貿易工廠以及巨大的港口。通過讓人民幣貶值,再輔以廉價勞動力,變身為世界工廠。在這個時期,無形之手(市場的力量)強過有形之手(政府的力量),民企、中小企業、外資企業空前活躍,溫州、泉州、東莞、佛山等一批弱地級市崛起,超過了很多省會城市。
這個時代,最大的受益者是制造業、沿海城市、外企。
第二個增長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的時代”,國家通過貨幣超發,推動資產價格上升,給購房者帶來驚喜,刺激未購房的人盡快購房,由此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超級城鎮化”,“大基建+城鎮化+房地產”聯合發力,推動規模龐大的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個期間資金的流動方向是:央行投放巨額基礎貨幣??→銀行放貸→地方政府、國企、開發商→房地產基建的下游產業。由此帶來了天量信貸,以及企業杠桿率不斷上升。
由于土地、基建都在政府手里,所以這個時期“有形之手”越來越強勢,甚至壓倒了“無形之手”。反映在市場里,有人說是國進民退;反映到城市競爭格局上,是此前明星地級市地位下降,一批“單核心”省份的省會城市快速崛起,比如武漢、成都、鄭州、長沙等。
在這個時期,圍繞著土地、房地產的收入快速增長,制造業顯得無足輕重,所以匯率的天平開始向資產價格傾斜,人民幣對外不斷升值。這個時期,最大的受益者是擁有土地的地方政府,容易貸到款的國企、開發商和購買了多套房產的人。制造業的競爭力,在這個時期因為匯率天平的傾斜而不斷降低。
到最近幾年,隨著房屋供應在絕大多數城市出現過剩,“大基建+城鎮化+房地產”的模式接近尾聲,“印鈔票的時代”正在叩門。所謂“印鈔票的時代”,就是通過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反腐敗、司法制度改革、IPO注冊制改革等,讓中國更加市場化,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實體經濟回歸,而不再依靠吹大資產泡沫來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