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便捷、價格實惠、不打破自己原先的生活習慣、能有自己的“朋友圈”,是記者采訪到的四位70歲以上老人對養老項目的共同期待,其中醫療護理便捷尤其被看重。
而醫療、護理資源的短缺,正是房地產企業發展養老地產的一大瓶頸。《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提到的一個現實是,按照目前我國老齡化速度,我國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嚴重短缺,缺口達千萬數量級。
萬科和北控給出了一個思路。北京朝陽區光熙門北里22號的0.7公頃地塊上,原先是只是一個酒店,2014年由北控改造為北控光熙醫養中心,如今北控與萬科合作,建成了擁有兩棟樓、240張床位的怡園光熙長者公寓。萬科方面稱之為“醫養結合的養老地產類型”。
“團隊醫師大多有三甲醫院經驗,每天到老人房間查房,并會提供配藥、取藥、服藥、以及除瘡處理等醫護專業服務?!北本┤f科醫養管理公司總經理于永玲說。針對國內養老護理人員短缺這一短板,萬科未來還有計劃做自己的護理培訓學校。
盈利的“硬骨頭”該怎么啃?
除服務難題外,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也是房企向養老地產進軍的一大“心病”。
中新網記者發現,遠洋地產、萬科等運營的養老項目,盈利來源通常為“房租或床位費+護理費+餐飲等其他費用”。相比與此前賣房的巨大利潤,養老領域并非真正能從現金流上賺錢的行業。
一位三線城市開發商向記者介紹,養老地產對醫療等配套設施要求高,比起賣房子,前期投資成本大,但受益卻像“跑馬拉松”。所以養老地產多是大房企在嘗試,而且項目集中在消費水平較高的城市,產品也多針對高收入人群。
同策機構研究總監張宏偉指出,養老項目用地、融資渠道、配套政策等解決方案缺失,盈利模式不成熟,正制約著房企在養老地產領域的發展。
談到養老地產盈利模式,宋廣菊曾指出,養老地產短期還是要通過適老住宅銷售反哺,再用3到5年時間實現營虧平衡,之后用8到10年實現盈利。
萬科相關負責人則告訴中新網記者,養老事業有點像互聯網,很多互聯網公司現在還是在賠錢,但它可能有上百億的估值。“因為養老地產核心不是地產,而是服務,事實上所有的服務行業其實都不是高盈利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