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化安置中的貓膩
2015年,國內保障房迎來了一波春天—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在國務院例行會曾透露,保障房整體局面已從整體短缺過渡到多數地方相對平衡,實物保障和貨幣保障到了可以并行的階段。
保障房與商品房之間,正架構起融合的呼嘯軌道。一個明顯的信號是,2015年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保障房建設方面展開多種市場化運作探索。
福州版商品房回購、北京版合作型保障房以及滬版土地置換獲得保障房資金等,各城市都試圖在保障房建設與投資模式的試水中摸索出可行性更強的操作模式。
如回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福州、四川、安徽等七省市已進行試點,他們不僅收購企業的一手商品房,還收購市民手中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今年,甘肅、福建、青海、河南等省份依舊采取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形式,回購為主。
貨幣化安置,也是廣受好評的一款市場化手段。與往年不同的是,保障房開工建設指標沒有寫進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僅強調要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貨幣化安置手法在各地方政府響應者甚眾,力度也較大,貨幣化安置比例最低的也達到50%,如安徽等省份;最高的可以達到80%-100%,如河北、江西等省份。多個省市還對接受貨幣化安置的家庭給予額外的補貼,補貼力度甚至可高達住房價值的30%。
“從去年部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手段中來看,貨幣安置化收效快,負面影響少。”克而瑞地產分析師謝楊春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這不像回購商品房做保障房那樣容易尋租;另一方面,貨幣補貼更能帶動購房需求。
多份審計報告,最終還是揪出了貨幣化安置當中的一些貓膩。國家審計署數據顯示,2015年,348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存在貨幣化安置數據不實、未按計劃實施、虛報抵頂任務完成量等問題,涉及住房22.94萬套。
西安、泰安等地,將以實物建房形式安置的回遷房,作為完成貨幣化安置戶數上報,分別涉及目標任務4.07萬套和2820套,目前正在整改中。
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居工程住房的有效供給。國家審計署相關部門負責人稱,這些問題的發生,既有部分棚戶區改造難度大,在資金籌措、征地拆遷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以及棚改貨幣化安置與存量商品房的供需對接需要適應調整等客觀因素,也有相關單位為應付考核片面理解國家政策等主觀因素。審計機關揭示這些問題,就是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防止政策在執行中變形走樣。
“在審計過程中,凡是沒找到最終使用去向的錢,都應該算作違法經費,” 鄒曉云感嘆,“把所有這些問題暴露在陽光下,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