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國和美國診療模式對比
來源:建筑設計 時間:2015-11-30 15:33:05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中外在醫療保障體系上有著明顯差別,不同醫療衛生體制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就診行為模式。
我國的醫療保證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為主,其他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輔。患者自主選擇醫院,無嚴格的首診、層級就診和雙向轉診制度。以英美為例,英國以政府為導向,層級就診,采取全科醫生首診制的雙向轉診;美國市場主導型,私立醫院為主,公立醫院為輔。正因如此,醫療建筑設計也深受患者就診行為模式的影響。
不同醫療衛生體制下的患者就診行為模式
英國:患者首先到全科醫生處接受治療,只有病情超出全科醫生的能力范疇后才能向上級醫院轉診,病情緩解后,還需從上級醫院向下級醫院轉診。在英國,享受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患者嚴格按照此程序就醫。
英國NSH三級醫療服務體系
美國:美國醫療費用昂貴,大多數人為了節省醫療費用,選擇到指定醫院和醫生處就診,報銷全部醫療費用的商業保險模式。患者首先到家庭醫生處接受治療,當需要醫技檢查或住院治療時,進入家庭醫生兼職的社區醫院治療。病情更加嚴重時,才會前往更高級別的醫院治療。
中國:由于無嚴格的層級就診和雙向轉診的限制,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自主選擇醫院就診,分為兩種。
一種是低收入患者的就診行為模式:低收入患者在一般情況下通常選擇到基層醫療機構如社區醫院或其他一、二級醫院就診,只有在病情嚴重或超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范圍的時候才會選擇到三級醫院就診。中、高收入患者的就診行為模式:中高收入患者通常不會考慮醫療費用的問題,選擇直接到醫療服務水平更高的三級醫院就診。
不同國家的醫院診療模式
不同醫療衛生資源形成的患者就診行為模式
英國和美國:嚴格實施預約制度,且預約服務十分成熟;醫院方能根據其人力資源配置和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準確確定患者就診時間;患者通常根據預約的指定日期準時或提前小段時間到達,不必因擔心錯過就診時間而提前大量時間在醫院內等候就診。
中國:患者大多仍選擇到醫院排隊掛號,自主選擇就診日期和時間;三甲醫院專家號一票難求現象普遍,長時間等候掛號就診;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十分普遍,部分預約患者擔心因遲到而錯過診療機會,也會選擇在上午到達醫院等候就診;大部分醫院周末只有半天時間開診或者只有部分診室開診,患者通常選擇在工作日就診,周一患者就診人數較其他工作日多;就診過程中,掛號、繳費、取藥,需要多次排隊等候,尤其是要進行功能檢查、醫學影像和生化檢驗的時候,更是需要在各種功能區之間來回輾轉。
上一篇:醫院購置設備的四字訣竅
下一篇:醫療建筑如何設計才能做到防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