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知識:醫院建筑抗震級別判斷條件
來源:建筑工程教育網 時間:2015-07-09 15:09:34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醫院建筑抗震級別如何判斷?
由于醫療建筑是搶救人們生命的生命線工程,在抗震救災中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醫院建筑在大震中不僅要不倒,還應能繼續使用,擔負起救援的重要職責,所以醫院建筑應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汶川大地震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提高了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場所的設防要求。這次修訂中,明確了將二級、三級醫院均提高為重點設防類(即乙類),而且對于二級醫院的急救處理范圍不能或難以覆蓋的縣和鄉鎮,需建立具有外科手術室和急診科的醫院或衛生院,提高其抗震設防類別。
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3.0.2條,“重點設防類(乙類),應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確定為乙類建筑的醫療建筑,一些計算參數與丙類建筑的選取有所區別:抗震等級應提高烈度后再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表6.1.2,各種調整系數相應依此取值;剪力墻間距、抗震縫均應按照提高烈度后的烈度值進行計算;但最大適用高度可按本地區烈度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三十五條規定,“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及各地方的地方法規,規定對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如北京市規定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0.20g區域內的部分乙類建筑,總投資金額超過1億元以上的生命線工程)專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以此作為抗震設計的依據。
上一篇:醫院防火設計應該注意的各類規范
下一篇:建筑設計知識:醫院建筑設計方法及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