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實際需求 醫院建筑設計前期的“綠色”規劃
來源:健康報 作者:菲利浦·戴伯羅茲 時間:2015-04-07 14:46:03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在醫院建筑的設計前期,認真細致地做好規劃和工藝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在早期的戰略規劃時,到底需要建成何種醫院、科室、醫療功能指標、空間指標、技術指標,以及目標患者群,這都要在規劃之前明確。建設項目前期設計的程度,往往決定了建設過程的開展程度,認真細致的醫院規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能源。
科學的進步使醫院的功能從以住院為主,逐步向門診、非住院側重。由于員工的工資成本所占醫院運營成本越來越高,醫院運行方面綠色的體現,就是最大可能地提高空間的利用率,分享各類資源。再者,要增強醫院人員的工作效率,在規劃期間一定要將設計做出詳細地計算,甚至計算到護理人員每天要跑的距離。
設計標準要符合實際需求
醫院設計要達到一定的行業標準,但不一定要達到最高的標準,應該根據具體實情,保證不犧牲治療效果同時也達到病人滿意。
之前,我們在國內一家醫院做JCI認證(美國國際醫院認證聯合委員會醫院管理標準)的時候,就出現一個問題。JCI認為三張床一個房間的醫院達不到JCI標準。因為床和墻之間距離需要1.22M,墻和墻距離需要1.55M。這樣才能保證在搶救病人的時候,護士有足夠的空間進出,不會造成混亂場面。我們給這家醫院認證的時候,跟JCI的專家討論,美國的護士體型平均比較胖,但中國的護士非常苗條,所以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這里的醫院不需要這種間距,小一點的距離也可以達到JCI認證標準。
靈活的設計提高診療效率
在規劃時,詳盡周全地考慮細節設計,可以極大提高診療效率,節約空間,在運營中體現“綠色”。
在手術室的規劃設計時,普通手術室、放射介入室、機器人手術室,形成一個綜合的手術中心,要考慮其通用性、靈活性,可以將來轉化成消毒中心等。
此外,部分醫院的手術室存在使用率低的現象。之前做完手術的手術室,空出來后可能無法滿足下一臺手術的空間需求。因此,我們可以將手術室空間大小規劃比較一致,將術前準備和術后恢復合并,用玻璃門的方式進行隔斷。醫生根據一天不同的時間,來分配術前準備、術后準備和術后康復的方式,這在美國也是比較普遍的。
考慮“中間病人”的就醫需求
醫院有很多“中間病人”,即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門診病人,也不是長期住院的病人,而是介于門診和住院中間的一類病人。“中間病人”在院內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在醫院的規劃階段,設計師要考慮“門診非住院中心”這個概念。設計時,在門診內將導管室、手術室、介入室放在一起,加速病人流轉,這種設計理念也體現了醫院的綠色。
上一篇:現代醫院建筑四大特點:功能性、環保性、人性化、智能化
下一篇:“綠色醫院”如何實現“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