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改善產品質量,是推動供給側改革、引導市場需求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排浪式消費階段逐漸結束,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模式崛起。此時改善產品質量顯得尤為迫切,只有從供給側下手,生產出過硬的產品,才能真正適應中國消費需求變化的方向。
第三,推出國產品牌,讓老百姓把錢留在國內花,可激活國內消費潛力。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雖然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但近年興起的“海淘熱”讓人驚訝地發現,每年有上萬億的資金流向國外購買物品。當出口趨冷、投資作用下降時,如何留住國內資金,喚醒國內的消費潛能,無疑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那么,又該怎樣提升智能制造的產品質量呢?答案就是要有工匠精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令人為之振奮。所謂“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主要有兩個特點,即:追求極致、敢于創新。
曾幾何時,中國古代的工匠比比皆是,魯班、庖丁解牛的故事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對中國現代企業而言,工匠精神卻顯得十分不足,這進而又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而全球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當前,國內購買力流失、消費者對國貨信任度不高等問題凸顯,不利于制造業發展,也不利于國家長遠進步。扭轉制造業的危機,有賴于全社會的努力,有賴于工匠精神的回歸。從政府層面看,期待建立先進的制造業標準體系,促使企業擺脫低端形象;加強監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激勵企業的創新創造。從企業層面看,少一點投機和僥幸心理,加大產品的創新力度,把好產品質量關。從消費者來看,國外“海淘”并無過錯,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理應得到尊重。但中國步入經濟攻堅克難的時期,更需形成崇尚購買國貨的氛圍,為制造業留下更多資金。試看韓國、日本的國民,他們對國貨的信心和支持,可謂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韓劇里,三星、現代的出現頻率卻相當高,令人印象深刻,鄰國這種支持國貨的做法值得我們效仿。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