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校園毒跑道事件層出不窮。
事件來源于一些學校的不少學生出現了流鼻血、頭暈,皮膚過敏等癥狀,導致大量學生請假缺課。家長們紛紛指出與學校新鋪的塑膠跑道有直接原因,因為塑膠跑道的味道很刺鼻,越是在暴曬的天氣越加明顯。
校園塑膠跑道暴露出質量問題后,學校首先把材料送檢。檢測的結果是達標,這一結果不禁令人質疑,學校所說的標準是達標的“標”嗎?明明用鼻子都能聞到異味,卻拿著質檢報告聲稱達標。
為何出現如此明顯的環境質量問題,權威部門的檢測結果還是合格呢?
有關媒體給出這樣的答案:一方面,現有國標在實際操作中更加注重跑道的硬度、彈性等物理性能;另一方面,現在這個行業中可能用到的一些有害物質,恰恰沒有被國家標準包括在內,因此不需要檢測。所以,才會出現問題跑道符合國家檢測標準的現象。
不論嚴格與否,這項標準針對的是跑道的成品,也就是鋪設完畢之后的檢驗。但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卻沒有明確的規定。許多問題的出現,恰恰是在施工過程中。塑膠跑道的原材料,本身就需要現場混合后鋪設,包括膠水調配的比例、溫度、濕度等。
由此可知,國家統一標準的缺失導致跑道中可能出現的有害物質根本沒有檢測標準,因而無論如何檢測都是合格的。國家標準的不完善導致檢測部門沒有可依據的嚴格的行業標準,因此跑道原料出現質量問題是必然結果。
那么國家標準的缺失是一方面,監管部門難道也是空殼部門嗎?如果層層嚴格把關也不至于全局失控,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安吧?
第二大問題就在于監管部門的失職作為。
先來解釋為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熱衷于鋪設塑膠跑道?
越來越多的塑膠跑道走進校園源于這是國家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從初衷來說,鋪設塑膠跑道這樣的建設行為本意是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而且相對于其他材質跑道而言,塑膠跑道物理性能好,保證安全還干凈美觀。
對于更多學校而言,鋪設塑膠跑道也是學校硬件設施配置好的一種標志。
在塑膠跑道的建設熱潮下,很多企業看到了塑膠跑道的大好市場,便一窩蜂地參與到校園跑道的建設中來。
這種情況下,問題就來了。
首先是招標環節暗藏貓膩。
據業內人士說,“低價競標”已成為業內潛規則。一些無資質的小施工隊為了取得競標資質便掛靠在有資質的建筑企業,再以企業資質的名義去競標。中標后,再由施工隊自己去進行原材料采購,降低成本。為了獲得利潤,在鋪設跑道中偷工減料、隨意搭配原料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再者施工項目的層層轉包也是造成原材料不符合標準的因素之一。
由此可知,招標環節潛規則,施工環節層層轉包,驗收環節流于形式。如果有一個環節能嚴格把關的話就不會出現全局失控的局面了。
歸根到底,還是整個行業鏈出現了問題,從招標、施工、監管無一透明環節。紛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各得各利益、拿錢走人的姿態實在是丑陋不堪。
解決校園毒跑道事件除了嚴整監管部門,還要從根上入手,那就是嚴查小施工隊資質掛靠亂象及徹底清除低價招標的行業亂規。盡管國家已經出臺取消資質掛靠的相關政策,但掛靠行為仍在暗處不斷滋生,監管部門切要履行職責不可大意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