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石材產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短短的2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蛻變,成為了中國大石材產業基地之一,并充當中國石材產業的先鋒,保持著對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傳統石材巨頭的有效競爭力。
中國石材城
供銷大軍的崛起之路
作為撐起南安石材的中流砥柱,水頭石材業起步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剛剛涉足石材業的水頭人,一開始只是做著簡單的加工貿易,粗放式的生產作坊是水頭石材業的初期模式。
水頭人原本大多經營陶瓷生意,跑供銷,1992年左右看到了石材業的商機,才開始做石材。最初的生產經營粗放,毫無規劃管理可言,幾個人、兩臺機器,便開始運作。在當時,石材產業屬于政府保護產業,銷路不成問題,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賣方市場的環境下,水頭石材逐步走向了正規。
然而,時局變動,市場轉換。1995年,水頭的石材業在賣方市場的“庇護”下平穩發展了三年后,出現了第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國家對房地產進行了調控,樓市的波動讓開發商放慢了腳步,作為建筑行業的上游產業--石材的需求量也隨之下降。此次調控無疑給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的水頭石材人當頭棒喝。冷靜思考過后,他們發現營銷渠道是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于是,水頭人決定走出去,主動進入市場尋找商機。此后,數萬水頭人奔走全國市場,形成了供銷大軍,整個產業結構也隨之逐步發生調整,從單純的來料加工開始向自主研發轉變。隨著對工藝和原材料需求的提高,南安的供銷大軍開始邁出國門,尋求更遼闊的市場。這是水頭石材產業鏈延伸邁出的跨越性的一步,也使得水頭石材行業迎來了最繁榮的“黃金十年”。
集團化的演變之路
石材行業有這樣一個共識,水頭石材有兩寶,一個是“石博會”,另一個就是閩南建材第一市場--中國石材城,可以想象中國石材城在水頭石材業的重要地位。
早在1998年,東石實業還未正式成立之時,公司股東便在水頭鎮地理位置優越的324國道及復線入口處興建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2001年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240畝的荒料市場。這兩個專業市場的出現,改變了當時“擺地攤賣石頭”的亂象,帶動了整個產業實現升級,更為水頭成為全國最大石材集散地奠定了基礎。
1999年5月,首屆水頭石博會依托南安建材經貿洽談會在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成功舉辦,匯聚的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使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日俱增。此后,南安一批批知名石材企業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00年5月,東升石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水頭創建;同年7月,福建華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標志著南安市規范化股份制企業零的突破;2001年,康利在水頭基地建設并投產,成為水頭石材發展史的里程碑;2005年,萬隆石業主要生產基地在水頭開建;同年溪石集團正式進駐水頭,成立福建溪石石業有限公司;2006年,高時石材集團與南安市簽約,正式落戶水頭……水頭石材業開始加快向大企業、大集團方向邁進的步伐。
從孤軍奮戰到總部經濟
20年的開拓進取,造就了南安水頭“國內最大石材集散中心”的美譽。然而,進入2010年后,風波詭譎的石材行業卻突然將南安石材推向了瓶頸期,歐美經濟寒流來襲,導致石材出口銳減;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對上游建材業造成的動蕩余波未絕,云浮、天津以及長江南部一些石材加工基地的異軍突起又給硝煙彌漫的南安石材敲響了警鐘。由于水頭石材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可以復制的,所以在各地紛紛效仿的情況下,水頭作為石材集散中心的部分功能很快會被代替,轉到其他產區。面對內外交困的嚴峻經濟形勢,在經歷了20年的高速發展后,南安石材業漸漸回歸理性,他們意識到孤軍奮戰終究難阻歷史的潮流,產業整合和總部經濟才是南安石材發展的長久之路。
2012年,南安市應勢出臺《關于打造國際石材之都的若干意見(試行)》,總結出三條思路:一是立足南安,優化整合已有資源,借鑒先進地區的集約用地經驗及行業抱團合力,發展總部經濟;二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把石材園區輻射全國,打造石材產業發展新格局;三是打造石材大品牌,進一步打響區域品牌。南安市希望借此推動南安石材產業的突破式發展,打造國際石材之都,形成“大集團、大產業、大品牌、大聯盟、大商貿”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15年石材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2018年產值達10000億元以上,打造“千億產業集群”。
從政策出臺伊始至今,很多企業已經在水頭海聯工業園區開始建立總部,水頭石材總部經濟的宏圖偉業已初具雛形。遠觀國際,為進一步爭奪全球礦產資源的話語權,泉州多家石企抱團遠赴大理石礦產最為豐富的土耳其,合資建立全球首個石材圖書館,收納當地上千種石材信息,包括產礦量、礦主誠信情況、礦山現狀等等。從泉州石材產業開設圖書館、博物館、“礦主之家”等平臺的情況來看,企業家們都十分注重避免不必要的同業競爭,爭當藍海領域里的第一人,不再扎堆擠獨木橋,把眼光同步對外,盯上整個行業的全球化蛋糕。
環保創新助力轉型發展
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總覽南安石材發展之路,離不開創新二字。南安石材企業以技術為本,創新作餌,不斷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目前,南安石材產業已有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隨著創新腳步的不斷深入,相信這些數字還將不斷增長!
石材之都繁榮的背后,是每年近300萬噸的廢棄碎石、石粉污染威脅。“垃圾圍城”成為制約石材業發展的一大頑疾。在此背景下,南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發展理念,積極引導石材企業走上清潔生產、循環發展的可持續道路。2006年,全省首家人造石企業--鵬翔實業有限公司在南安誕生,引進意大利高新技術,收集廢棄石材碎石生產人造大理石,每條生產線每年可消化100多噸廢棄石料。據統計,目前,南安擁有5個省級石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共135家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年產值達24.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年可利用石粉180萬噸、碎石200萬噸,綜合利用率分別達65%和90%。
去年年初,南安市順利通過環保部組織的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第一個通過國家級生態市技術評估的縣級市。按南安市目前發展狀態以及規劃,預計到2030年,水頭將建成國際石材總部基地。
——本文參考《海西石材》雜志
圭玉純無機涂料創始人【中裝新網訪談】國貨之光單組分純無機涂飾材料——硅晶瓷的發明人、西南石油大學教授張連紅博士解讀純
多屏董事長王勇【深度】多屏董事長王勇對多屏董事長王勇從多個維度對產品經營進行專業分析和分享并對門窗市場進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