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點領域
(一)加強經濟建設標準化,支撐轉型升級。
以統一市場規則、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著力點,加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完善工業領域標準體系,加強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制定及試點示范,推進服務業與工業、農業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強化標準實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著重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加大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力度,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實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提升。
專欄1 農業農村標準化重點
農業 制定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發展、農業安全種植和健康養殖、農獸藥殘留限量及檢測、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范、產地環境評價等領域標準,以及動植物疫病預測診治、農業轉基因安全評價、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繼續完善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分級標準,以及纖維檢驗技術標準。推動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繼續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程度。
林業 制修訂林木種苗、新品種培育、森林病蟲害和有害生物防治、林產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生物質能源、森林功能與質量、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機械、林業信息化等領域標準。研制森林用材林、經營模式規范、撫育效益評價等標準。制定林地質量評價、林地保護利用、經濟林評價、速生豐產林評價、林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保障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利 制定和實施農田水利、水文、中小河流治理、灌區改造、農村水電、防汛抗旱減災等標準,研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水源戰略儲備工程等配套標準,提高我國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糧食 制修訂和實施糧油產品質量、糧油收購、糧油儲運、糧油加工、糧油追溯、糧油檢測、品種品質評判等領域標準,研制糧油質量安全控制、儀器化檢驗、現代倉儲流通、節糧減損、糧油副產品綜合利用、糧油加工機械等標準,健全我國糧食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 開展農資供應、農業生產、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農產品流通、農業信息化、農業金融、農業經營等領域的管理、運行、維護、服務及評價等標準的制修訂,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美麗鄉村建設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標準的制修訂,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
專欄2 工業標準化重點
能源 研制頁巖氣工廠化作業、水平井鉆井、水力壓裂和環保方面標準。研制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關鍵設備等關鍵技術標準。優化天然氣產品標準,開展天然氣能量計量、上游領域取樣、分析測試、濕氣計量的標準研究。研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石油高效與清潔轉化、天然氣與煤層氣加工技術等標準。研究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冷熱電聯供分布式電流系統等技術標準。研制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及站場關鍵設備、大型天然氣液化處理儲運及設備、超低硫成品油儲運等標準。加強特高壓及柔性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微電網及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標準制修訂,研制大規模間歇式電源并網和儲能技術等標準。研制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測量和評估等標準。研制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技術、快堆技術標準,全面提升能源開發轉化和利用效率。
機械 加強關鍵基礎零部件標準研制,制定基礎制造工藝、工裝、裝備及檢測標準,從全產業鏈條綜合推進數控機床及其應用標準化工作,重點開展機床工具、內燃機、農業機械等領域的標準體系優化,提高機械加工精度、使用壽命、穩定性和可靠性。
材料 完善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黃金、稀土等原材料工業標準,加快標準制修訂工作,充分發揮標準的上下游協同作用,加快傳統材料升級換代步伐。全面推進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等標準研制,積極開展前沿新材料領域標準預研,有效保障新材料推廣應用,促進材料工業結構調整。
消費品 加強跨領域通用、重點領域專用和重要產品等三級消費品安全標準和配套檢驗方法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研制消費品標簽標識、全產業鏈質量控制、質量監管、特殊人群適用型設計和個性化定制等領域標準。加強化妝品和口腔護理用品領域標準制定。
醫療器械 開展生物醫學工程、新型醫用材料、高性能醫療儀器設備、醫用機器人、家用健康監護診療器械、先進生命支持設備以及中醫特色診療設備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
儀器儀表及自動化 開展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工業通信協議、數字工廠、制造系統互操作、嵌入式制造軟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機器人的安全、測試和檢測等領域標準化工作,提高我國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技術水平。
電工電氣 加強核電、風電、海洋能、太陽熱能、光伏發電用裝備和產品標準制修訂,開展低壓直流系統及設備、輸變電設備、儲能系統及設備、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火電系統脫硫脫硝和除塵、電力電子系統和設備、高速列車電氣系統、電氣設備安全環保技術等標準化工作,提高我國電工電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空間及海洋 推進空間科學與環境安全、遙感、超導、納米等領域標準化工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制定海域海島綜合管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觀測預報與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監測與評估、海洋安全保障與權益維護、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海洋調查與科技研究、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標準。研制極地考察、大洋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深海探測、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能開發、海洋衛星遙感及地面站建設等技術標準。
電子信息制造與軟件 加強集成電路、傳感器與智能控制、智能終端、北斗導航設備與系統、高端服務器、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鋰離子電池、LED、應用電子產品、軟件、信息技術服務等標準化工作,服務和引領產業發展。
信息通信網絡與服務 開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標準化工作,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
生物技術 加強生物樣本、生物資源、分析方法、生物工藝、生物信息、生物計量與質量控制等基礎通用標準的研制。開展基因工程技術、蛋白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和實驗動物、生物芯片,以及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等領域標準的研制,促進我國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汽車船舶 制修訂車船安全、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車船、關鍵系統部件等領域標準,加強高技術船舶、智能網聯汽車及相關部件等關鍵技術標準研究,促進我國汽車及船舶技術提升和產業發展。
專欄3 服務業標準化重點
交通運輸 制定經營性機動車營運安全標準,研制交通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維護、管理標準。開展綜合運輸、節能環保、安全應急、管理服務、城市客運關鍵技術標準研究,重點加強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領域基礎設施、轉運裝卸設備和運輸設備的標準研制,提高交通運輸效率、降低交通運輸能耗。
金融 開展銀行業信用融資、信托、理財、網上銀行等金融產品及監管標準的研制,開展證券業編碼體系、接口協議、信息披露、信息安全、信息技術治理、業務規范以及保險業消費者保護、巨災保險、健康醫療保險、農業保險、互聯網保險等基礎和服務標準制修訂,增強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商貿和物流 加強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重要商品交易、移動商務以及物流設施設備、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相關標準的研制,強化售后服務重要標準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國內貿易體系。開展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裝卸搬運技術、自動化技術、庫存控制技術、信息交換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物流技術標準的研制,提高物流效率。
旅游 開展網絡在線旅游、度假休閑旅游、生態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新業態標準研制。制修訂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安全、紅色旅游、文明旅游、景區環境保護和旅游公共服務標準,提高旅游業服務水平。
高技術等新興服務領域 加強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數字內容、科技成果轉化、電子商務、生物技術、創業孵化、科技咨詢、標準化服務等服務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及重要標準研制,研制會展、會計、審計、稅務、法律等商務服務標準,全面提高新興服務領域標準化水平。
人力資源服務 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評價、人力資源服務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產業園管理與服務、產業人才信息平臺、培訓等標準研制,提升人力資源服務質量。
(二)加強社會治理標準化,保障改善民生。
以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為著力點,建立健全教育、就業、衛生、公共安全等領域標準體系,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與實施監督(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工作,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三五”規劃中另行要求),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防災減災救災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社會信用標準體系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促進社會更加公平、安全、有序發展。
專欄4 社會領域標準化重點
公共教育 完善學校建設標準、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標準、教師隊伍建設標準、學校運行和管理標準、教育質量標準、教育裝備標準、教育信息化標準,制定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重點領域標準,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特殊語言文字、涉外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信息化標準制修訂,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基本建成具有國際視野、適合中國國情、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國家教育標準體系。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 建立健全勞動就業公共服務國家標準體系,加快就業服務和管理、勞動關系等勞動就業公共服務的標準研制與推廣實施,研制職業技能培訓、勞動關系協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和勞動保障監察標準,加強就業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標準研制,制修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信用體系建設、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經辦、待遇審核、服務規范、社會保險風險防控、醫保經辦、工傷康復經辦等領域的標準,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和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
基本醫療衛生 制修訂衛生、中醫藥相關標準,包括衛生信息、醫療機構管理、醫療服務、中醫特色優勢診療服務和“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臨床檢驗、血液、醫院感染控制、護理、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病媒生物控制、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營養、學校衛生、消毒、衛生應急管理、衛生檢疫等領域的標準。制定重要相關產品標準,包括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分級標準、道地藥材認證標準,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質量水平。
食品及相關產品 開展食品基礎通用標準以及重要食品產品和相關產品、食品添加劑、生產過程管理與控制、食品品質檢測方法、食品檢驗檢疫、食品追溯技術、地理標志產品等領域標準制定,支撐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公共安全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礎國家標準體系,開展全國視頻聯網與應用和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應用、警用爆炸物防護裝備設計與安全評估、公共場所防爆炸技術等領域的標準研究,研究編制信息安全、社會消防安全管理、社會消防技術服務、消防應急救援、消防應急通信、刑事科學技術系列標準,研制危險化學品管理、化學品安全生產、廢棄化學品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職業健康與防護、事故應急救援、工礦商貿安全技術以及核應急、安防和電氣防火等標準,完善優化特種設備質量安全標準,提高我國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基本社會服務 制定和實施婦女兒童保護、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基層民主、社區建設、地名、社會福利、慈善與志愿服務、康復輔具、老齡服務、婚姻、收養、殯葬、社會工作等領域標準,提高基本社會服務標準化水平,保障基本社會服務的規模和質量。
地震和氣象 研制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與管理、地震災情快速評估與發布、地震基礎探測與抗震防災應用等服務領域標準,制修訂氣象儀器與觀測方法、氣象數據格式與接口、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等基礎標準,重點研制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氣候影響評估、大氣成分監測預警服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針對氣象服務市場發展需求,加強市場準入、行為規范、共享共用等配套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提升我國防震減災和氣象預測的準確性、及時性與有效性。
測繪地理信息 重點研制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測繪基準建設及應用、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應用、應急測繪與地圖服務、地下空間測繪與管理、地理信息共享與交換、導航與位置服務、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等標準,加速提升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能力。
社會信用體系 加快社會信用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和實施實名制、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分類管理標準,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等重點領域信用標準建設,規范信用評價、信息共享和應用,服務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物品編碼 完善和拓展國家物品編碼體系及應用,加快物品信息資源體系建設,制定基于統一產品編碼的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信息發布系列標準,加強商品條碼在電子商務產品監管中的應用研究,加強條碼信息在質量監督抽樣中的應用,加快物聯網標識研究、二維條碼標準研究,加強物品編碼技術在產品質量追溯中的應用研究,加大商品條碼數據庫建設力度,支撐產品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建設。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研制跨部門跨領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應用的通用安全標準,加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地理信息采集、服務接口、數據安全、數據元、賦碼規范、數據管理、交換接口等關鍵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初步實現相關部門法人單位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推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領域應用。
城鎮化和城市基礎設施 重點開展城市和小城鎮給排水、污水處理、節水、燃氣、城鎮供熱、市容和環境衛生、風景園林、郵政、城市導向系統、城鎮市政信息技術應用及服務等領域的標準制修訂,提升城市管理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
(三)加強生態文明標準化,服務綠色發展。
以資源節約、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為著力點,推進森林、海洋、土地、能源、礦產資源保護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重要生態和環境標準研制與實施,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加快能效能耗、碳排放、節能環保產業、循環經濟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標準研制,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提高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
專欄5 生態保護與節能減排領域標準化重點
自然生態系統保護 加強森林、濕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檢測、評價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外來生物入侵預警、生態風險評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野生動植物及瀕危物種保護、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環境承載力等領域的標準制定與實施,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
土地資源保護 制修訂土地資源規劃、調查、監測和評價,耕地保護、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劃定,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標準,制定不動產統一登記、不動產權籍調查以及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標準,制修訂土地資源信息化領域標準,提高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和保護水平。
水資源保護 制修訂水資源規劃、評價、監測以及水源地保護、取用水管理等標準,研制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配套標準和重點行業節水標準、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標準,開展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相關標準研究。
地質和礦產資源保護 制修訂地質調查、地質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儲量、礦產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地質礦產實驗測試、礦產資源信息化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標準以及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等勘查與開采關鍵技術標準,研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等領域標準,制修訂珠寶玉石領域基礎性、通用性技術標準,提高地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
環境保護 制修訂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環境監測方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標準,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和城市垃圾處理技術標準的研究,開展防腐蝕領域標準制定。研制工業品生態設計標準體系,制修訂電子電氣產品、汽車等相關有毒有害物質管控標準,制修訂再制造、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園區循環化改造、資源再生利用、廢舊產品回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等標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保障。
節能低碳 制修訂能效、能耗限額等強制性節能標準以及在線監測、能效檢測、能源審計、能源管理體系、合同能源管理、經濟運行、節能量評估、節能技術評估、能源績效評價等節能基礎與管理標準,制修訂高效能環保產品、環保設施運行效果評估相關標準,制修訂碳排放核算與報告審核、碳減排量評估與審核、產品碳足跡、低碳園區、企業及產品評價、碳資產管理、碳匯交易、碳金融服務相關標準。
(四)加強文化建設標準化,促進文化繁榮。
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規范文化市場秩序為著力點,建立健全文化行業分類指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技術標準、文化市場產品標準與服務規范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制定文化安全管理和技術標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文化環境健康有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專欄6 文化領域標準化重點
文化藝術 重點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市場產品與服務術語、分類、文化內容管理、服務數量和質量要求、運行指標體系、評價體系,以及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場館和臨時搭建舞臺看臺公共服務技術、質量、服務設施、服務信息、術語與語言資源等領域重要標準制修訂與實施工作,推動文化創新,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
新聞出版 加強新聞出版領域相關內容資源標識與管理標準制修訂,加快研制版權保護與版權運營相關標準,推進數字出版技術與管理、新聞出版產品流通、信息標準的研制與應用,完善綠色印刷標準體系,開展全民閱讀等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領域相關標準研制,豐富新聞出版服務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
廣播電影電視 開展新一代網絡制播、超高清電視、高效視音頻編碼、廣播電視媒體融合、下一代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數字音頻廣播、新一代地面數字電視、衛星廣播電視、應急廣播、數字電影與數字影院等標準的研制,提高影視服務質量。
文物保護 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標準研究,制定與實施文物保護專用設施以及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等文物保護標準,重點制定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檢測、文物分類、文物病害評估等標準,加強文物風險管理標準的制定,提高文物保護水平。開展中國文化傳承標準研究。
體育 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育競賽、全民健身、體育場館設施以及國民體質監測等標準的研制與應用,重點推動體育產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加快體育項目經營活動、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中介活動、體育用品、信息產業等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促進體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五)加強政府管理標準化,提高行政效能。
以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著力點,固化和推廣政府管理成熟經驗,加強權力運行監督、公共服務供給、執法監管、政府績效管理、電子政務等領域標準制定與實施,構建政府管理標準化體系,樹立依法依標管理和服務意識,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專欄7 政府管理領域標準化重點
權力運行監督 探索建立權力運行監督標準化體系,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研究制定行政審批事項分類編碼、行政審批取消和下放效果評估、權力行使流程等標準,實現依法行政、規范履職、廉潔透明、高效服務的政府建設目標。
基本公共服務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分類與供給、質量控制與績效評估標準,研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社區服務標準,制定實施綜合行政服務平臺建設、檢驗檢測共用平臺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分級分類管理、服務規范等標準,培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示范項目,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執法監管 強化節能節地節水、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和公共衛生、生態環境保護、消費者安全等領域強制性標準的實施監督,開展基層執法設備設施、行為規范、抽樣技術等標準研制,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政府績效管理 加強政府工作標準的制定實施,制定實施政府服務質量控制、績效評估、滿意度測評方法和指標體系標準,促進政府行政效能與工作績效的提升。
電子政務服務 推進電子公文管理、檔案信息化與電子檔案管理、電子監察、電子審計等標準體系建設,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便民服務平臺、行業數據接口、電子政務系統可用性、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等政務信息標準化工作,制定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的輿情分析和風險研判標準,促進電子政務標準化水平提升。
信息安全保密 進一步完善國家保密標準體系,加強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保密檢查監管、安全保密產品等標準化工作,開展虛擬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的安全保密標準研究,增強信息安全保密技術能力。
中裝協CBDA標準,是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根據國家標準化工作改革的制度性安排,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的編制方法,批準立項、組織編制并發布的,服務于建筑裝飾行業工程建設統一的技術和管理要求的推薦性團體標準。
為適應工程建設標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建筑裝飾行業工程建設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標準編制工作管理制度,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互聯互通,制訂本辦法。
根據《建筑裝飾行業工程建設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標準(CBDA標準)編制工作管理辦法(試行)》,CBDA標準編制分為立項、準備、征求意見、送審、報批、發布六個階段,各編制階段工作請編制單位根據本編制流程參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