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顯斌:不會算賬的院長不是好設計師
來源:筑醫臺 時間:2015-08-10 09:49:04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蔡顯斌 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人民醫院院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發布的《關于2014年度第四批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公示》中,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人民醫院綜合住院大樓項目成為中國首個三星級綠色綜合性醫院建筑設計標識,這也是貴州省首個獲得國家三星級設計標識的綠色建筑。該項目是集接待大廳、ICU、兒科病房、產科及產房、婦科病房、手術室、內科病房、外科病房、康復科、病房、會議室、網絡中心、設備用房、消防控制室、住院生活服務設施、停車庫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大樓。規劃總建筑面積28933平方米,于2010年8月開工建設,2014年8月將正式運營啟動,項目由重慶海潤節能研究院提供技術咨詢,貴陽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完成。
該項目中,綜合了多種先進的建筑節能設計理念和綠色建筑技術研究成果,集成了20多項適宜的節能技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縣級醫院率先成為中國首個三星級綠色綜合性醫院建筑設計標識,這與醫院領頭人蔡顯斌院長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蔡顯斌不想出名,但這件事兒,有利于環保,利于綠色建筑的推廣和運用,那就是利國利民利千秋的大事,這個事情上他倒是愿意高調一把。
修住院大樓,對于一間醫院自然不是小事,院長的業務和管理水平方方面面,都從一磚一瓦中可見。好的院長,不僅僅是醫療專家,管理高手,還得了解金融知識、懂得心理學,做得到兼職設計師。
好的院長,“會算大賬”
提起這次成為中國首個三星級綠色綜合性醫院建筑設計標識,院長說起來龍去脈。這個要追溯到2010年那次貴州省計委和建設廳的醫院建設會議中了,重慶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郭總在會議中進行演講,談及智能新風系統,水/地源熱泵與醫院建筑的關系,正在修建綜合大樓的他,頓時就被吸引。“其實當時大樓主體已經招標完成,且已開始了施工。但我們還是堅決進行了調整。不管是對病患,還是我們的醫院職工都是一件大事,好事,所以必須辦。”“新風系統是保衛了安全,而地源熱泵則是高節能,節省了運行費用。一次性的投入看起來是多花錢了,可是房子是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大事,把它放在這個大環境里來看,就是大節約了,十年,幾十年,甚至百年節約下來的必不是這一次性投入可計量的,那才是占大便宜了。”“我們這個息烽縣人民醫院綜合住院大樓項目經節能模擬計算,能耗為2605.4MWh比同規模的公共建筑減少4904.8MWh,節能率達到65.4%。這是大的經濟賬,這個賬得院長來算,得從長遠來看。”他的這個想法得到院領導班子的支持和上級領導的認可。
“只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投資150萬元,沒有想到評上綠建,只是想做件有利于身邊人的事,到后來的海潤公司提議到已經可以達到綠建標準,才提起來申報。好心自是有好報的,得到國家的獎勵,給醫院又省下一筆。”“這次的項目中,綜合了多種先進的建筑節能設計理念和綠色建筑技術研究成果,集成了20多項適宜的節能技術。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時,采用了樁基三螺旋地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系統作為空調冷熱源,為了降低投資成本,海潤研究院提出了借群樓來進行樁基埋管,不影響已經在建的工程。如此一來每年可節能382.99噸標準煤,節能率為42%,年總運行費用節約95.75萬元。”蔡顯斌說起這個事兒,神采奕奕,如數家珍。
好的院長,“拿得出錢”
“修房子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別的,是錢。這個道理簡單直白。”縣委政府對醫院門診擁擠,病房走道兩邊加床的現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9年4月,蔡顯斌在給當時的縣委書記黃秋斌匯報醫院工作時,書記講到:“現在我們財政困難,但是我們貸款也要修醫院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修住院大樓的事情就定了。縣委縣政府決定貸款修建綜合住院大樓后,立即安排相關部門利用那個5.1黃金周7天,批土地、規劃……一系列的工作馬上進行到落實。“1.3145億”蔡院長對于這個數字,比小時候我等背喜瑪拉雅山的高度的數值還要精確。“這是概算,4900萬用于折遷, 9000萬的建筑用款在籌到的項目建設資金中:5600萬是政府向國家開發行的貸款,10年期;3000萬是醫院在農行的貸款;其它的都是醫院自籌。這些都是貸款,都是院方自己要還的,所以都是單位的血汗錢,半點馬虎不得,我都得用在刀刃上。”“2級醫院的住院樓,投入包括到拆遷、建設等,國家給到1.3個億的預算,這前所未有。特別感謝縣委縣政府的支持。”而縣委縣政府的支持與信任,顯然也來自于蔡顯斌自己強有力信心的感染。
好的院長,“放得下權”
因為用的一分一厘都是大家的血汗錢,所以工地上的事兒,蔡院長都親力親為。幾乎從沒有過周末,時間都泡在工地上,現場辦工,現場授權,以提高效率。而談到醫院內部的管理和有序的進程,院長感謝起他的團隊。“我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大樓這件大事上,醫院的日常管理和業務管理等事宜,多虧有班子成員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所以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大樓建設上。”在任何集體中,放心,省心的好團隊最是難得,也最是財富。
為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加強醫院管理知識,蔡顯斌先后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辦的現代醫院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香港大學的“醫療行政及管理研究生”的學習。隨著管理水平的提升, 把握好“放權”就是一個技術活兒。如何放,放多少,幾時放,都得心里有數。有張有馳,有放有收。
好的院長,玩得轉設計
提起建筑,蔡顯斌津津樂道,這已經不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了。息烽縣人民醫院的原址在城郊。現在這棟縣醫院大樓也是蔡顯斌任院長不久后的,2000年國家建設投資,2003年開始動工,200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整個過程,他都親自全程參與,把關,所以提起修樓,蔡院長已經是半個專家了。 “醫院建筑和別的建筑有不同,首先當然是得符合建筑規范,其次得考慮到病人的舒適度和醫務工作人員的舒適度。”
拿出厚厚一疊設計圖紙,每一張的細節圖里或邊上,或背面,都有蔡顯斌的手繪或標注。完美主義的強迫癥患者,蔡院長這樣定位自己。他總是和建筑設計師一起進行規劃與優化。“設計師自然是行家,但是他未必知道醫院的定位,辦公或病人的需求以及智能化程度的要求。”所以在細節的設計和結構上,還是得院方自己提出要求和合理化建議,如此一來才真正的能夠在每一坪每一寸發揮出綜合大樓最大的功效。蔡顯斌首先是統一了院內各科室的意見,細化到醫務科,護理室等。“他們與病人接觸多,意見更重要。”定位好辦公區的房間數量,每間病房可容納的病人數量。同時要考慮到農村病人的特殊性。比如專門給他們準備了配餐廳,鍋碗瓢盆都有可放可容之地。“這是他們很根本的需求。醫院如果一廂情愿的要求,堵是堵不住的,反倒不安全。不如疏導,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方便,這也是醫患關系的一部分。說到醫患關系,新的大樓里也設計了專門的洽談間,便于醫患的溝通,設立一個增強了解互信的空間。”“對于醫院的職工,建筑也一定要適合于她們的工作需要,比如新風系統的控制面板,原本的設計是每個病房一個,這只是從設計的角度出發是方便到每個房間的用戶,但是其實醫院不比家庭或者酒店,病人的需求由醫護人員統一控制,也免去了每位病人之間的需求難以協調以致于控制面板易于損壞的問題,最后決定把它統一到護士站集中控制。”“這些說起來,都是很細小的問題,但是建筑也應該是更為人性和更利于生活工作的,所以我們在建設的時候就應該盡量把這樣問題考慮到,同時也結合了我以前修樓的經驗,總之是希望這幢大樓更優化,盡最大努力讓病人與職工都滿意。”
好的院長,讀得懂人性
說起當院長以來遇到的最大的難題,“人,當然是人的問題。醫患矛盾問題是現在醫院面對的最普遍的問題。但這點上蔡院長認為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真正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把病人的需求作為大家職責,作為大家的份內工作,在服務方式和服務技巧上要體現對服務對象的“人性化”關懷。但是更重要的人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問題”。作為一間縣級醫院,很難招得進好人才,留得住好人才。選拔引進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充實于臨床一線,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結構。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三基”訓練,除了這些別家都在采用的方式,蔡顯斌說“好的工作環境,才留得住好的人才。雖然是縣級醫院,但如果工作環境等同于更高級別醫院,甚至于比它們還要好,身在其中的醫務工作人員也才更有自豪感與歸宿感。”“在醫院大樓里,呆的時間最長的,不是病人,其實是醫務人員。特別是在我們骨干力量緊缺的情況下,1個人當2個人來用,工作和生活其實是不能完全區分開來的。新的大樓就是要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讓他們有相對獨立的辦公、學習、生活、休息區域也是體現對醫務人員的“人性化”關懷的一個方面。”
“也因為這個,醫院的新風系統是我一直最關注的。海潤的郭總在演講時,就是這個話題,馬上把我吸引了。醫院內的異味重在舊的大樓中這點很明顯,更大的擔心當然是醫院內的交叉感染,特別是在非典之后,病人和醫務人員對此都很關心。現在我們運用的新風系統,可以有效保障區域內的氣流組織和梯級壓差,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的出現;智能型置換式通風系統,自動調節風量,超低靜音,同時中央集成智能化控制,管理維護成本低,能耗低。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那個蓄能型雙面冷暖輻射系統,該系統無空調風感,無風機盤管,室內空氣溫度均勻,柔和,零噪音,同時運行時間長,基本無維護,節能性高,對于生活在其中的病人和醫務人員的舒適度都有大提高。”
不愛管理,愛業務
34歲就已經當上院長的蔡顯斌,在大家眼里早已經是年少有為,但其實對于他本人來講,只覺得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組織上和同事們的信任。而他真正覺得,如果從個人角度出發,院長并非最佳選擇,更愿意鉆研業務,學術才是他最感興趣的。“追求完美的個性,注定了是勞苦命。但這樣性格的我,更喜歡安安靜靜地搞醫療業務。過去在做內科醫師,以及到后來當傳染科主任的時候,經常會在臨床時感覺到有如神助的悟性,突然就融會貫通了。專業這回事是需要靈性的,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更有靈性,也更能得到快樂感。”
“從醫的快樂在于,你會發現人的復雜性。明白人其實對于自己的了解甚為浮淺。每個個體都有千差萬別,針對不同的人,你得找到不同的點,用最適當的辦法進行勾通和醫治。心理因素在醫療中絕對是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這一點上,我更覺得是需要悟性的。從看書到理解到運用,千人有千種不同的果。”
雖然他本人認為最適合他的工作是做一名醫生而不是院長,做一名臨床醫生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造詣。但是省市“先進工作者”的榮譽是組織上對他做院長成績的肯定;息烽縣政協委員、貴陽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的兼職也體現了社會對他做院長成績的認可,同時“貴州省醫院協會第一屆(市、區)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管理分會常務委員”這些頭銜也更是充分體現了行業內大家對他作為院長專業度的高度認可。所以對于一塊放在哪里都閃光的金子,真正合適的位置,還是大眾需要它的地方,比如當一個好院長,更甚于一個好醫生。
上一篇:衛計委官員張宗久:京津冀將成“精準醫療”發展引擎
下一篇:谷建:在變化和整合的時代,醫療建筑該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