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官員張宗久:京津冀將成“精準醫療”發展引擎
來源:新京報 時間:2015-06-10 09:49:5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張宗久
6月6日,在“2015京津冀醫療融合發展論壇”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談到了精準醫療,作為醫療屆的權威,他對“精準醫療”這個新興熱詞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精準醫療并不是新概念
記者:您怎樣看待美國今年提出的精準醫療計劃?
張宗久:精準醫療的基礎是基因測序,美國在這個領域起步比較早,處在世界前列。1990年美國就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陸續與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合作建立了多個基因庫。他們在精準醫學計劃中還提到了“百萬基因組計劃”,說明他們一直在一步步籌劃推進這個項目。
記者:精準醫療的核心是什么?
張宗久: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精準醫學中的核心部分。雖然美國在與其他國家合作的基因庫中,與日本的基因數據庫合作占據了資源的領先優勢。但他們花費了十多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到2003年才完成了人類首次基因測序。到現在,我們完成一個人類的全基因測序,只需要1000美元,不到兩周時間就可以。我們國家緊跟著國際尖端,在基因檢測領域發展迅速,檢測水平已經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基因檢測速度大幅度提高,使得基因測序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具備了條件。
記者:“精準醫療”并不是個新概念?
張宗久:是的,精準醫療需要的個體化檢測方法,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了。目前,個體化的檢測方法有10多種,檢測項目數百種。比如肺癌,現在已經能達到16種標準的檢測。其中靶向治療發展還是比較快的。
比如國際上針對靶向治療的藥物情況,美國生物醫藥制藥公司,正在研發907種針對100多種疾病的藥物和醫療,其中包括338個單抗藥物,250個疫苗,93個重組蛋白、60個細胞療法、45個基因治療、30個反義藥物。諾和諾德公司投資36億,發展6種口服胰島素藥物,用一種泵技術,直接打到身體里。
靶向治療最重要的是要制造出人的抗體,這個方面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協同醫學的大數據,這不是一家機構能夠完成的,需要跨學科多機構的合作。
京津冀是醫療發展的引擎
記者:最近,“精準醫療”在中國成為了科技熱詞,您覺得現在中國“精準醫療”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張宗久:其實精準醫學提出的基礎是分子醫學。而分子醫學是第三次醫學技術革命的主要標志。關于分子醫學中的核酸技術,蛋白質技術,免疫分析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北京中關村生命科技園里的一些公司已經在做各種各樣的技術研究,還有北京大學、清華,中國科學研究院中一批很優秀的人才做我們國家的基礎性工作,這些技術的發展培養目前是非常成熟的。
記者:京津冀能成為中國精準醫療的引擎嗎?
張宗久:京津冀是我們國家醫療最活躍的地區,而且各種產業發展、門類比較齊全,是我國在醫療發展中的引擎。而且京津冀的醫療資源具有很強的優勢,各種大學、好的醫院等,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實際上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在技術產出,更好地用技術作為生產力,來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方面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推動中國精準醫療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優秀的人才,京津冀臨床知識和技術的生產管理是一流的,是有優勢的,每年給全國培養大量的人才,具有人才和技術的溢出效應,是我們國家醫學發展的動力源。京津冀作為引擎,要用創新的不竭動力,拉動醫療衛生事業的持續改革和發展。
記者:除了精準醫療以外,還有哪些新的醫學研究值得關注?
張宗久:現在發展比較快是微創外科,機器人手術是這里面比較新的領域。它的基礎是大數據,機器人反復學習人類動作,并且不斷地優化,最終達到全自動化,現在的三代機器人自動化程度比較高,還派生了很多專職機器人,各種機械手,有四個手,還有八個手等多維度的機器人。
另外還有,2013年美國提出的“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這個計劃披露的情況不是很多,披露出來的主要是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綜合征,還有一些先天性的腦問題。大家知道歐美一些國家在腦功能領域研究多年,比如說機器人腦功能的研究,認知學的研究,腦和認識的統一性研究?,F在說得比較多的是聽力系統、視覺系統,還有智能基因等系統,這些都是2013年提出的腦計劃的相關研究。其實這個腦計劃更具挑戰性,因為人類的第一次跨越是用蒸汽機克服肌肉,而這是要克服人腦,所以我希望我國的學界,特別是醫療在這方面也要有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和發展。
上一篇:特普麗工程部總經理段合軍:醫院建筑建材產品要“以人為本”
下一篇:蔡顯斌:不會算賬的院長不是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