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制,是城市建設布局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在城市規劃的道路邊上建設房子,且不設圍墻;土地私有國家和我國改革開放早期,大多采用這一方式;它的優點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網密度;缺點是居住區樓下的車流增加、車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隱患,增大了居住區的近噪音干擾,會降低居住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在國外,現在有許多國家意識到街區制的缺陷,開始推廣適度規模小區制(邊距不超過200米,總面積不超過50畝),有利于兼顧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質。
街區制的優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土地的集約化使用,可以將城市有限的道路資源全部利用起來,而非放在封閉式小區里閑置。當前,中國城市越來越擁堵,卻有很多道路資源被封閉在各類封閉式社區里閑置。
第二個優點是有利于營造更有活力的社區氛圍,這個道理可以舉例說明:比如我生活的廣州市,老城區里有很多騎樓,這些騎樓就是一種典型的街區制;而在遠郊的番禺,則以超級巨無霸封閉式樓盤著稱。如果老城和番禺你都去過,就會發現,老城區的生活氣息是番禺那些高大上的超級樓盤不能比擬的,雖然番禺的人口總量是超過老城區的。
中國應該是全球封閉式小區的集大成者,將圈地運動發揮到極致,城市空間中的相當大一部分被各類機關大院、封閉式小區盤踞,未來的城市規劃的確應該向街區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