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設計師先驅太刀川英輔曾說:“要有同理心去做一個在生活里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我之間一定要相異,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身為一個設計師,要有同理心,也唯有同理心,能讓我們集結更多的力量,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簡言之就是:以人文本。
《夾縫中的家》的設計師王平仲也是遵循了這樣的理念,為一個居住在“夾縫中至暗的角落、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五口之家,創造了一個簡潔、舒適,“像燈塔一樣,在巷弄的底端,散發出光線”的家。王平仲也曾表示過:“有時候, 建筑裝飾設計所極力追求的并不是推倒重建,更多的是歷史的傳承和空間性格的延續。”在他看來,軟性的力量遠遠強于硬性,國外研發的先進技術,我們只能跟在后面購買和抄襲,這是因為我們的軟實力嚴重不足,所以國內設計師能夠到國外學習,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千萬不能走馬觀花,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取決于態度”。
以人為本, 從業主角度出發,解決他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訴求,是太刀川英輔的設計理念,是王平仲等設計師的理念,也是住宅改造類節目的出發點。正是遵循了這樣的理念,才造就了這類節目的“火”勢。無疑,這個出發點是成功的,符合大眾心理的。而現實生活中,從普通業主、設計師及大眾的角度出發,什么樣的設計師才是成功的設計師,什么樣的設計師才是大家需要的設計師?
近日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網-中裝新網針對設計師的成本與價值的采訪中,也提及大眾對設計師價值的期待,及設計師對自身價值的分析。關于“什么樣的設計師才能得到社會及公眾的認可?”,黃治奇、楊煥生/郭士豪、劉衛軍、劉萬彬、魯小川、項天斌、肖峰、鄭楊輝、梁寧健、崔端、張健等20多位知名設計師進行了分享和探討。他們給予的方向一致是設計師的價值大小,取決于設計師能為甲方或業主提供什么——幫業主/甲方提高投資于產出比,為相應業態規劃處好的平面功能,能營造出良好空間氛圍,能控制項目完成品質,設計師的生命力就是作品和人品,品牌和口碑是設計師的生存之道,也是大眾偏愛和愿意請設計師的根源所在。
設計師楊煥生/郭士豪指出,定制性即原創性也是大眾對設計師的期望,“也許時間與趨勢能培養出大眾對設計師的認可,但這也關乎到設計本身的原創性、獨特性、配搭性,或者更直接的說,并不是每個人穿同一件衣服都好看,人人都希望能夠被量身訂制,當每位設計師在走出一條自己獨特的風格態度時,卻也能創造詮釋量身訂制的美學,滿足需求就是最大的認可,而設計以外的,質量、服務、溝通、信任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將彼此的想法在溝通中達到共識并且落諸于有形可見的樣貌,讓信任在質量中看的見。”
黑龍設計西南區設計總監劉萬彬表示:與許多行業一樣,設計師價值表現為被需要,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幫助有特定需求的對象,這是設計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前提。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設計師被需求的核心也不斷改變,從行業初始時期的技術匠人發展到現在具備綜合職業素養的職業人,設計師被要求具備策劃與營銷、美學與藝術、心理與人機等方面職業能力。
顯然,大眾所需要的設計師應該能夠保持自己的秉性與設計風格,站在住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滿足大眾喜好與切身需求的設計師。
設計師是靠敏銳的觀察分析、系統的視覺整合加上殘酷的市場驗證下,長期摸索產生良好口碑和駕馭市場的能力,同時,一名專業的設計師須具備以下四點能力:第一,要能夠熟練掌握設計軟件。有扎實的技術功底很有必要,否則即使有好的創意有的時候也做不出來。第二,能夠跟上設計步伐,時代在進步,便要求設計師的思想與時代相結合設計出當下所受歡迎的作品。第三、掌握客戶的心理,遵循客戶的需求為首要出發點。第四、良好的溝通能力。與客戶溝通讓他認同你的作品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