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會議精神,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戰略作用,對于推動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深入理解 會議精神的戰略內涵
會議作出了“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的重大判斷,這說明傳統的建設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要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發展動能轉換。
會議提出的“六個城市”目標,構成了相互支撐、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中,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它既是獨立的建設目標,更是實現其他目標的重要支撐。創新城市需要智慧技術驅動,韌性城市需要智能基礎設施保障,美麗城市需要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技術支撐,這些都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
會議強調“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這一表述具有深刻含義。城市更新不同于傳統的新建項目,它更加依賴科技創新來解決空間優化、功能提升、品質改善等復雜疑難問題。
緊緊抓住 科技創新的戰略機遇
筆者認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應當緊緊抓住當前的歷史機遇,在智慧城市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建造三個方面實現突破發展,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數字化轉型引領城市治理現代化。會議明確提出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這為智慧城市建設確立了明確的價值導向。智慧城市作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是科技的深度應用,也是城市治理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在存量提質增效的新階段,智慧城市建設要更加注重解決城市運行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要實現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躍升,重點是構建全域感知、萬物互聯、泛在計算、智能決策的城市運行體系,讓數據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生產要素,讓算法成為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讓智能成為城市服務的重要特征。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韌性安全筑牢城市發展根基。會議強調“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特別提出“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撐,是實現韌性城市目標的關鍵網絡,必須構建涵蓋感知、傳輸、計算、存儲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實現從“被動維護”向“主動預防”的轉變。通過為水、電、氣、熱、交通等關鍵設施全面部署智能感知設備,構建可智能感知的城市生命線體系。建立預警預測、應急響應、協同調度的智能化管理體系,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
推進智能建造,以全域數字化重塑城市建設體系。會議提出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同時強調“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這為智能建造發展確立了系統性、全域性、可持續性的明確導向。智能建造既是建筑業的科技革新,更是重塑整個城市建設體系的戰略引擎,要實現從單體建筑向城市全域、從實施環節向全生命周期的根本性轉變。
智能建造要實現從“項目建造”向“城市建設”的躍升。涵蓋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建筑建造、市政工程、生態修復等城市建設全領域,運用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集成化管理等技術手段,構建覆蓋規劃—設計—建造—運維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設體系。重點推進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實現城市建設項目的數字化協同和智能化管控。
協同推進 構建城市建設新格局
系統布局,避免各自為政。智慧城市、新型基礎設施、智能建造三個方面發展,要堅持統籌規劃。智慧城市要為新型基礎設施和智能建造提供數據支撐和應用場景,新型基礎設施要為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提供網絡支撐和計算能力,智能建造要為智慧城市和新型基礎設施提供單元載體支撐和實施手段。
試點先行,示范引領。按照“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選擇基礎條件好、發展需求迫切的城市和項目開展試點示范,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和實施路徑,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全面發展。
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發展格局。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我們指明了城市發展的方向,也為建設領域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我們要深刻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智慧城市、新型基礎設施、智能建造等關鍵領域實現新發展和突破,以引領和觸發中國城市以人民為中心、智慧為特征、品質為追求的深刻變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5.08.20 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 趙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