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共同建設高效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
按照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的要求,率先破解交通瓶頸,深入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構建一體化的道路系統,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創新交通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綠色、智能的綜合交通體系。
第一節 率先破解交通瓶頸
完善與北京中心城區的高快速路系統。加快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骨干道路對接,統籌實施跨河橋梁建設。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與大廠、香河的骨架性通道網絡,提升相關道路標準。構建快速公交通道。完善北三縣與北京中心城區的快速公交網絡,提升跨界公交運行效率。
第二節 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
推進城際鐵路建設。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為中心,構筑通達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樞紐機場的城際鐵路網絡。構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為主,亦莊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為補充的客運樞紐體系,實現對外交通與城市交通的順暢銜接。
完善多層次的城市軌道網絡。形成區域軌道快線(含市郊鐵路)、軌道普線、局域線等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區域軌道快線服務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中心城區的中長距離軌道聯系。在北三縣各發展組團研究現代有軌電車等形式的局域軌道線布局,與區域軌道快線、軌道普線相銜接。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在北三縣地區設置軌道交通車輛基地。
推動軌道樞紐與功能區的耦合布局。建立軌道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機制,加強軌道站點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及場站用地綜合利用。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運河商務區等主體功能區的軌道網絡支撐,推動北三縣城市功能和空間沿軌道廊道向縱深發展。推進城際鐵路樞紐及區域軌道快線主要站點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節 完善一體化道路系統
完善區域高快速路系統。構建區域高速疏解通道,將東六環路國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至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近期利用密涿高速作為區域過境通道,遠期新建密涿—京滬高速公路聯絡線,構建外圍疏解通道。研究通過經濟杠桿調節、行政管理及貨運鐵路建設、運輸結構優化等途徑共同疏導區域過境交通。
完善城鄉一體化道路網絡。形成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區域性主干路(主要公路)、主干路(主要公路)、次干路(次要公路)、支路等組成的功能完備、銜接便捷的城鄉一體化道路體系。合理增設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強區域性主干路與高速公路系統的銜接。
構建“窄馬路、密路網”城市道路格局。推進開放式街區建設,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組團、特色小城鎮內部道路系統,提高路網密度。開展人性化、精細化的道路空間和交通設計,塑造安全有序、綠色健康、活力開放、生態美觀的街道空間。
第四節 加強交通運營管理
創新交通建設與運營投融資模式。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構建多元化的交通投融資平臺。探索建立促進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的合作機制,通過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區域交通一體化。完善對軌道交通建設地上、地下空間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政策措施,加快跨界軌道交通建設。完善停車收費價格政策,大力推動停車產業化發展。研究建立特許經營制度,放寬社會資本進入交通運輸市場條件。
實施綠色導向的交通需求和停車管理。制定分區差別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分區完善擁車、用車管理策略,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刂坡穬韧\囄坏墓┙o,加大對違法停車的處罰力度,建設有序停車環境。建立停車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推進停車設施社會共享。
協同推進交通運營管理。統籌推進交通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完善區域一體化的交通建設、運營、管理政策。創新跨區域交通建設組織模式,建立城際軌道、公交運營補貼分擔等運營機制,推動北京市與北三縣公交“一卡通”互聯互通。率先推進汽車電子標識試點工作,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車輛進京的便利性。建立交通執法區域聯動機制,實現區域交通統一執法。
第六章 共同培育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以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推進產業協同分工與聯動發展,面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需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第一節 推進產業協同分工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遵循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分工發展規律,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培育新型服務經濟。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順應新經濟的發展趨勢,積極培育區域服務功能,完善對城市副中心發展的支撐保障功能。重點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創意經濟、休閑經濟等新型服務經濟。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傳統產業技改升級、兼并重組,引導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建材、商貿物流等傳統優勢行業企業與京津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業開展合作,提高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智能化、服務化,提高農業附加值。
推進產業協同分工。充分發揮北京市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北京“擺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產業向通州區與北三縣疏解轉移,明確通州區與北三縣產業發展重點及產業鏈條上的協同分工,形成分工明確、層次清晰、協同高效、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通州區重點圍繞前沿技術研發環節、科技創新與服務的高端環節進行布局,北三縣地區重點在中試孵化環節、制造環節和配套服務環節實現與通州區的產業協同。加快推進服務首都的區域性物流產業基地建設。
第二節 建立產業協同機制
強化產業協同政策機制。統籌研究制定通州區與北三縣產業創新協作專項政策,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相關政策向北三縣延伸,引導產業和創新資源向北三縣疏解和集聚。綜合考慮價值鏈、經濟效益、社會效應、空間資源、消費需求等因素,制定通州區與北三縣差異化禁限目錄,引導產業按照不同細分領域、產業鏈條在通州區以及北三縣合理布局,禁止布局高耗水、高耗能及環境污染高風險項目。建立產業協同發展的風險防控機制,推進產業聯盟建設,加強對信用風險和競爭風險防控,完善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
建立重大項目統籌機制。積極開展產業對接,通州區重點組織前沿科技、硬科技項目對接,北三縣重點組織中試孵化、制造及配套服務項目對接。建立通州區與北三縣常態化項目會商機制、重大項目評價和統籌落地聯合審議機制,制定重大項目統籌管理辦法,保障重大項目實施推進。
創新產業協同利益機制。統籌研究制定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稅收優惠與分享政策,加快引導企業和人才集聚。建立財政投入增長長效機制,通過創新公共財政支出方式,對產業價值鏈相關領域和項目進行貸款貼息、風險投保補貼等方式的利益補償,加大對龍頭企業、新型創新機構、重點園區平臺的扶持力度,促進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加快形成集群效應和鏈式效應。
第三節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打造兩條特色產業帶。依托京哈、京沈兩條區域交通廊道,有序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兩條特色產業帶。京哈特色產業帶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為主導的產業帶。京沈特色產業帶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帶。
重點建設五大產業功能區。立足主導產業方向和現實產業基礎,有序引導產業向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平臺集聚,逐步推動產業功能區向高端化、集約化升級。加強產業功能區整合提升的分類指導,完善產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加強運營模式創新。
建設若干特色產業小城鎮。加強城鄉功能互動和特色產業培育,激活鄉鎮發展動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特色產業帶沿線地區重點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智慧物流、印刷媒體為主的產業型特色小城鎮。潮白河和北運河沿線、中部生態綠洲及生態廊道周邊地區重點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創意、休閑農業、健康養老等為主的休閑型特色小城鎮。
第七章 共同分享優質便利的城鄉公共服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統籌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務協同配套推進機制,逐步縮小兩地公共服務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切實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節 跨界統籌公共服務資源
推動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向通州區與北三縣布局。鼓勵以合作辦學、建立分校區等方式,促進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向通州區與北三縣轉移。推動師資共享,大力促進師資在北三縣地區流動。強化市場化運營機制建設,鼓勵通過成立運營集團等方式,加速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培育北三縣區域性醫療養老服務功能。鼓勵北三縣建設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在健康養老領域服務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區的能力。研究制訂鼓勵政策,引導北京優質健康養老資源向北三縣延伸。通過機構合作、設置分院等方式,推動在京服務全國和區域的優質醫療資源向北三縣縱深布局。完善區域資源共享、雙向醫療轉診、異地結算、多點執業等機制,積極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在區域內的實施,為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事業融合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推進大型文體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設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共同推動文體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通州區與北三縣大型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共建共享,共同促進地區間的文化活動交流,共同承辦和推進重大體育賽事活動。
第二節 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
重點補齊基礎教育設施短板。堅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完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統一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基礎教育設施配套標準,促進城鄉基礎教育設施均衡布局,優先利用棚戶區改造和單位騰退用地補齊欠缺的基礎教育設施。特色小城鎮中心設置初中、小學和幼兒園,較大的村設置完全小學,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和教育部門合作設置村辦幼兒園,鼓勵國際教育集團辦學,保障服務覆蓋和適宜的辦學規模,提供均衡、優質的教育服務。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配套水平,統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形成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在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前提下,鼓勵合理利用文保單位和歷史文化載體環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高標準配置衛生健康資源。堅持病有所醫,建立覆蓋城鄉、服務均等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院、公共衛生和基層衛生等基礎設施,優化服務機構布局,提高基本醫療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加快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精準對接百姓健身需求,補齊體育設施短板,積極推進15分鐘社區運動休閑圈建設,形成高品質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鼓勵學校、科研院所內部體育場館開放共享,鼓勵結合大型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布局體育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體育健身需求。規劃在北三縣地區預留區域性重大賽事設施用地。
提升社會保障基本服務水平。堅持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以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為目標,創新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切實保障殘障人員、老人、兒童的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服務,統籌考慮養老服務設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完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勞動就業服務政策,提供多層次公共就業服務。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第三節 建立多元住房供應體系
優化居住空間布局。促進職住均衡發展,推進就業與居住空間的匹配與融合。嚴禁在交界地區大規模開發房地產,科學引導居住空間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鎮的居住空間規模,強化特色產業功能,避免房地產化。加強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務與市政基礎設施的整合式開發,適度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邊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間。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根據產業布局、人口流動情況,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收入相適應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住房保障監督管理機制,努力滿足實有就業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嚴控房地產無序開發。堅決摒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發展方式,制定更加嚴格的房地產項目準入條件和年度開發總量約束機制。根據就業增長、配套設施情況,合理確定住房供地數量、布局和時序,嚴控房地產開發總量,引導房地產理性發展。加強交界地區房地產開發全過程聯動監管,嚴厲打擊房地產企業囤地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