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化服務意識
這里所說的服務意識,不是指服務員的服務,而是作為施工企業為客戶提供產品過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簽證,鉆營心計,而是為客戶創造高質量的產品,品質值得信賴,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從內涵來講,具有服務意識的人,能夠把自己利益的實現建立在服務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把利己和利他行為有機協調起來,常常表現出“以別人為中心”的傾向。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首先以別人為中心,服務別人,才能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得到別人對自己的服務。
建筑行業內客戶類型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我們,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市場開拓、客戶對接、項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約、工程品質以及其他所有與客戶有關的事項,都應該納入服務體系范疇內,為客戶提供高效配合、協調,急業主之所急,想業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獲得回報。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戶服務體系涵蓋局、公司、分公司三個層面,從高層、中層、基層全方位無縫對接服務客戶,任何一個環節的偏差,都能引起整個體系的糾偏,這種高效、全面、無縫、及時的服務體系,為中建三局保持領先優勢注入了強大動力。民營建筑企業在這方面,仍需不斷改進。
五、合作倍增實力
近年來,很多施工企業在工作報告中都強調要進入高端市場,承接高端項目,開拓高端客戶,這是行業細分帶來的客觀結果。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靠單打獨斗進入這樣的領域,合作是必然選擇。過去,我們習慣了同行競爭,一個項目,幾十、幾百家企業同場競爭,投標時,一個屋子里擠滿了幾百號人,這壯觀景象讓外人膽顫心驚。
但是行業發展到今天這個時代,合作可能更應成為我們的共同行動,尤其是在PPP、工程總承包逐漸成為行業主流趨勢的背景下,同行合作則是主要選擇。這種合作,本質上是一種聯合行動的方式。一般而言,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備一致的目標、統一的認識和規范、相互信賴的合作氣氛、具有合作的基礎。隨著工程規模越來越大、建筑難度越來越高、資金條件越來越苛刻,單靠一家企業根本無法拿下,一定要合作。當前國家大力推行PPP,很多民營企業反映融資難、融資貴,只能與PPP擦肩而過,“同行也只能看熱鬧”,這是客觀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PPP本質是激活社會資本,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從而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從各省市發布的PPP目錄中看到,項目資金需求非常大,但具有強大資金實力的民企屈指可數,且抗風險能力亟待提升,這就決定了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分得一杯羹。
又如,國家大力推廣工程總承包,對企業的綜合實力要求很高,從中建三局這幾年探索實施工程總承包管理的“441計劃”來看,要完善四個管理體系,打造四個職業團隊、構建一個管理模式,這樣龐大的系統性管理工程,對于諸多民營企業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項背。但,通過與國企、央企合作,開展聯合經營,民企也大有可為。前幾天,與一家民企老總聊天,他說新洲區以PPP模式修建一條高速公路,總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幾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顯,這幾家民企通過與央企合作,得以進入PPP領域。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現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強調競爭,而合作是提升實力、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否則,路將越走越窄。
六、著力培養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贅言。對于企業而言,人才承載著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術等,是實現企業所有目標的唯一憑籍,很難相信,拋開人才而談論其他一切有關企業發展的課題。
作為企業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慮如何培養、引進、留住人才。但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種“囚徒困境”,企業發展急需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勵、信任的缺失或不足,盡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難將人才作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種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導致公司與人才之間的“合作”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最終對雙方都無效。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形,我們在企業調研中經常發現,現在很多民營企業為了資質升級搞信息化,專門從高校招聘了相關專業的高才生,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人才招進以后,由于長遠的激勵機制、晉升機制等的缺乏,導致其感受不到“重視”,長此以往,心灰意冷,人才流失。
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市場急劇變化,行業企業競爭環境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國家對建筑業改革的縱深推進,比如住建部2017年19號文還強調人才還可以搞事務所,以后企業資質并不重要,而是項目團隊,項目經理個人的能力。國外的項目經理終身負責制,建造師事務所等已經實行多年,我國已經認識到其重要性,我們理應從戰略高度給予重視。如果沒有一批會管理的人才的話,項目直營可能就成為空話。如果沒有有業績的高素質項目經理的話,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沒有在企業戰略制定、團隊的凝聚和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帥才,企業發展就可能成為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