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反映了什么?
在市場減速、PPP盛行、營改增倒逼的情況下,中國建筑業國進民退趨勢明顯,民營施工企業長期創新不夠的問題暴露無遺,而國企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人才培養優勢和管理規范優勢更加顯現。
是市場的問題還是企業(企業家)的問題?有關專業人士認為,企業(企業家)自身的問題更嚴重些,相比一下上游產業房地產業應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在行政化很嚴重的地產行業,民營企業只要創新能力足夠,應該可以領先國有企業。
國企在政策、資源、技術、品牌、規范化管理、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公建項目PPP潮流下,國企資源優勢更為突顯,民企不能在創新能力上不能改變當前局面,中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只有當民營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增速超過國企時,中國建筑業才會出現真正的曙光,企業家創新能力才到了合理水平,中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才走上了正道。
2017:機遇在哪里?
1、存量市場的重新分配
中國建筑業存量市場已達18萬億,百分之一就是1800億。一個成熟行業市場集中度都會相當高,很顯然,中國建筑業市場集中度是如此之低,一定是個初級市場。初級市場同時增速下來的時候,最優勢的打法不是找新機會,而是通過提升競爭力擴張市場份額,通過聚焦將某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提升10倍,這才是優勢戰略。施工企業一定要意識到,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被邊緣化、被淘汰幾乎會是眼前的事。
2、創新帶來的新市場、新增長點
通過創新創造出新的客戶價值,將老市場做出新價值,增加收費。通過垂直產業鏈的延伸帶來新的業務、收入和高利潤,這都需要極強的創新能力,敢于第一個去做。
3、重視新科技帶來的紅利
BIM、互聯網、VR、大數據技術對傳統行業滲透加快,利用好這些新科技提升運營體系已逐步成為可能,企業要開始在戰略上重視。建筑業是產品最大的行業、數據量最大的行業、數據最難處理的行業,科技的力量是必須的。
PPP、工業化是機遇嗎?是機遇,但都只是正確戰略下的機遇,PPP、工業化本身不是一個產業,不具備一個固定的客戶群,而是項目實施方式和項目建造方式,企業的戰略首先是選定業務領域和客戶群,再用先進的方式去打。
存量時代的打法?
建筑業存量時代,施工企業戰略打法在以下幾個方面尤顯重要:
一是立足建筑行業,找準定位,構建專家品牌,在細分領域做大市場占有率,完全可能做成千億規模。細分市場定義的機會應該還很多:住宅建造專家,圍護結構專家,基礎工程專家,隧道專家,某類橋梁建造專家,機施專家,甚至細分到景觀建造專家等,但機會會越來越少,捷足先登最為重要。
二是大力利用“BIM+互聯網”,提升運營系統。國內施工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協同管理還相當初級,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已是施工企業的戰略問題,不是一個技術部門的事,一把手要有相當的重視和研究,才能獲得很好的利用。
三是升級企業的經營哲學。從單純的贏利到承擔行業責任,以增加客戶價值為企業使命。境界上去了,企業問題才能下得來。
如何互聯網+?如何BIM+?
“互聯網+”本質一是透明化,一切依靠不透明贏利的商業模式都會被變革。建筑業作為不透明程序較高的行業,就是互聯網變革的對象;二是去中心,去時間。項目企業的管理和協同將與過去大不相同,企業更多在支撐和管控上都會有一個大的改變提升。因此“互聯網+”對建筑業的真正考驗是如何在透明化時代重塑我們的競爭力、贏利模式、管理模式!
互聯網+在建筑業可以有非常多的延伸,加金融、加建材、加家裝、加管理。現在企業的實施和第三方行業創新平臺已十分活躍,大量涌現。可以確信,通過互聯網將企業所有的人、項目、數據、資金甚至物流串在一起,讓施工企業成為大數據公司從而實現變革。
作為工程行業最核心的大數據技術,BIM能真正解決復雜工程的大數據創建、管理和共享應用等問題,解決了過去信息技術做不到的事,在數據、技術和協同管理三大層面,提供了革命性項目管理手段。施工企業BIM的應用需要建立企業級BIM數據庫,進行全過程、集成化、協同化應用。
今后的施工企業在管理創新、業務創新、技術創新上都會利用到BIM技術,BIM+工業化、信息化、標準化,將成為常態,都需要在BIM平臺進行,否則都難以推進。
因此BIM+是戰略,及早行動,選對的技術體系和實施方法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