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分析師來曉寧拿出自己的iPad對記者說,目前全國城市家庭共有1.28億戶,其中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超過1200萬戶,這部分人群基本無改善居住條件的能力。如果國家對1000萬套棚戶區進行改造,那么將為近80%的住房困難人群兜底。當然,這一棚戶區改造計劃也意味著將拉動投資2000億元左右。
建材業又一次被推上機會平臺
6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棚戶區改造。會議把棚戶區改造定位為:“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可以有效拉動投資、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積極效應”。來曉寧說,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大規模開展棚戶區改造,除了是把錢用在“刀刃”上,還有一層意義是:“國家今后的投資將更多地瞄準民生工程”。
建材業無疑又一次被推上機會的平臺,就在這條新聞發布后的次日,滬市一開盤,帶有保障性住房概念、又是建材企業的股票大幅飆升。市場反應的另一頭,還有水泥板塊的反彈。有人說,這次棚戶區改造似乎又給這個落后的、將被淘汰的產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有些專家甚至更為沖動地分析,預計今年304萬戶的棚戶區改造,按每戶50平方米計算,至少可拉動3000億元以上的投資(編者注:建安成本為每平方米2000元),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持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記者翻閱的建材行業的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水泥、玻璃、混凝土等大建材仍深陷產能過剩的苦局,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特別是今年一、二季度受南方雨季影響,華南、東南等地的水泥、玻璃價格出現大幅度回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峰印證了市場的頹勢,他認為,“在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棚戶區改造雖然會拉動經濟增長,但不可能一枝獨秀地支起建材業的整個困局。”
要讓相關企業有利潤
不過盧峰也從正面分析了棚戶區改造對建材業的拉動。他認為,國家提出的6項政策支持措施值得期待,主要包括增加財政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的信貸支持,擴大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的稅收優惠政策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通過投資參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參與棚戶區改造等。這可能會緩解棚戶區改造一直缺錢的問題,而且國家還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創新模式。不少專家表示,若財政補貼和傾斜得以兌現,有參建任務的龍頭房企和建材企業可能率先受益。
據記者了解,目前多家銀行作出響應,表示將調整優化投資安排,對符合條件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加大信貸傾斜力度。國家開發銀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該行已累計發放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5116億元,占銀行業該項貸款的半壁江山。國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揮融資引領作用,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銀行的這一舉動,可能意味著今年下半年建材行業有回暖跡象”。來曉寧說。
有消息說,工商銀行正在拓展保障性住房私募債業務,擬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參與和支持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照這個邏輯發展,棚戶區改造也有可能通過同樣的方式和手段,拓寬資金渠道。
盡管國家不斷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該領域,但房企和建材等行業以及社會資金的響應并不積極,主因是利潤較低。從以往情況看,參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企業多為地方國企和央企,這些企業均能獲得低息貸款或政府補貼,或政府承諾開發商最低利潤額為條件進行開發,但社會資本進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因得不到政府補貼、且拆遷成本較高而利潤甚少。“若得不到一定額度的低息貸款或財政補貼,無利潤可圖的社會資本將難以參與其中。” 盧峰表示。
亞太城市房地產業協會會長謝逸楓更是直言,如果政府想引導更多資金進入棚戶區改造,必須采取措施能使房企的利潤率達到10%左右。這樣才會使房企和上下游的相關產業提起積極性。否則,只能有用行政手段去派遣任務了。
“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那么棚戶區改造根本就不是一塊蛋糕。”來曉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