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以下簡稱智能建筑分會)在京舉辦“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成立十周年大會暨2013智能建筑行業發展高峰論壇”。會上,由智能建筑分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報告(2013~2018)》(以下簡稱《報告》)同期發布。報告從行業和技術等維度,梳理了智能建筑行業的發展歷程,并指出未來十年,在以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為代表的城市轉型升級運動中,智能技術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帶動整個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房地產為智能建筑奠定基石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房地產行業進入迅猛發展階段。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開工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和商業地產建筑面積約為4億平方米,政府保障房、經濟適用房和住宅項目面積約為16億平方米。處于產業鏈下游的智能建筑行業,搭乘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列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報告》指出,按照我國建筑開工面積,可推算出年度智能建筑市場規模:即每年公共建筑和商業地產建筑的智能工程總投資約為3200億元,政府保障房、經濟適用房和住宅建筑項目的智能化工程總投資大約800億元,兩項市場規模合計為4000億元,并且這個市場規模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著。智能建筑分會會長黃久松表示,作為提升用戶舒適性和便捷性的智能化系統,近些年受到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追捧,并逐步成為其提升房地產項目“含金量”的重要舉措之一。火熱的房地產市場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與此同時,國家大力倡導的節能建筑、綠色建筑,給整個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客觀上促進了智能建筑行業的發展。
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
如果說房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為智能建筑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么,新型城鎮化時代的到來,則給日臻成熟的智能建筑市場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被寫入了“十八大”報告之中,新型城鎮化一度成為專家、媒體熱議的話題。所謂新型城鎮化,強調城市內在質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的轉變。
黃久松表示,隨著城市的發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消耗過度等“城市病”日益凸顯,城市的管理難度加大。當前,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助智能化技術、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對原來的社區管理、公共交通、公共醫療模式等領域進行全面升級,建設新的城市“大腦”系統。
城市管理的全面升級,也將為智能建筑行業的綜合布線系統、安防系統、樓宇自控系統、供暖系統、燃氣系統、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等領域提供發展契機。
“2020年前,我國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建設將進入高峰期,行業智能化產品國產化水平和市場占有率將大幅度提高,智能化工程企業年產值也將大幅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工程企業年產值10億元的企業有望超過百家。”黃久松表示。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眾對智能化產品的需求也將呈現多元化的態勢,比如建筑節能、網絡信息量的提升以及居住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反過來也會激勵整個行業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的需求的個性化產品,推動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
配套服務有待完善
在新型城鎮化的指引下,智能建筑行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機遇的背后, 行業還隱藏著諸多問題。
目前,行業存在著缺乏整體規劃、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達不到預期效果等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缺乏相關的配套服務。
對此,《報告》指出,政府部門應加快完善智能建筑頂層設計,加強相關監理與檢測。“當前,建筑智能化系統運行維護不到位,多數單位力量薄弱,智能系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也危及智能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相關部門與行業應共同探索新機制、新模式,確保建筑節能和其他增值服務落到實處。”黃久松認為。
除此之外,智能建筑企業規模較小、經營不夠規范、市場競爭力不足等也是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黃久松表示,現在國內的大企業,如同方泰德、一舟布線等企業的產品能打入國際市場,與國外品牌同臺競技,國內其他企業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民族企業必須苦練內功,加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抓住機會走出國門,并在海外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黃久松還表示,行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他認為政府應當理順建筑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定位關系;設立智能建筑工程專項建立制度;設立智能建筑工程質量第三方檢測;進一步加強智能建筑市場監管。
在建設新型城鎮的過程中,智能建筑行業應該以新應用、新技術、新方式,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