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是唯一因素
據地產界業內人士計算,要達到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每平方米的成本要增加300元-600元,這也與住建部的計算(成本增加5%-10%)相符。
今年4月,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顯示,2012年,二星級綠色建筑的獎勵標準為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三星級為80元/平方米,而一星并不享受獎勵補貼。
從地方來看,上海、西安、深圳、江蘇等多個省市都出臺了針對綠色建筑的補貼政策。以上海為例,獲得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每平方米補貼60元。其中,整體裝配式住宅示范項目,對預制裝配率達到25%及以上的,每平方米補貼100元。
不過,即便如此,政府補貼仍然無法全部覆蓋支出成本,這些多出來的錢究竟應該怎樣分擔?
“綠色理想和追求利潤并不矛盾。”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在“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行動”論壇上表示,“成本問題無非是綠色建筑推進速度快慢、選擇標準高低的問題,我們可以在企業、政府、社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
馮侖認為,地產企業家若有發展綠色建筑的理想,可先分擔300元;政府補貼相應提高為每平米200元;隨著客戶對綠色建筑的認同,愿意自己承擔100元,三方共同努力則可逐步推開綠色建筑市場。如果經濟周期發展,客戶就會愿意承擔全部費用購買綠色住宅;若經濟周期下行,企業家承擔200元,政府補貼100元,消費者可以不出錢。
“企業前期的付出肯定會多一點。但當大家認識和理解了綠色建筑的優勢之后,就會轉化為客戶承擔了。”馮侖說。
相對于環保意識較強、房價持續走高的一線城市,活躍于二、三線城市的地產商顯然憂心更甚,綠色建筑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全面推行為時尚早。
“現在縣級城市的房價每平米只有三四千元,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可度低,即使政府補貼200元,企業也承擔不了每平米400元的綠色成本。”河南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說。“但我們知道綠色建筑是發展趨勢。”
盡管成本是綠色建筑推行不利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做綠色建筑一定會大幅提高成本是個誤區。” 住建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委副主任開彥對本報記者分析,“綠色建筑并不是技術的堆砌,通過建筑設計本身的朝向選擇、建筑體型、遮陽、自然通風等被動式設計理念,就能夠減少照明、采暖及空調的耗能。”
“目前綠色建筑在我國的占比還很低,一星標準都不是硬性指標。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三、四線城市做綠色建筑不符合市場規律。”胡葆森說,“我覺得還是從一線城市開始做起,然后住建部逐漸把綠色標準定為硬性指標,這樣才能在更大范圍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