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在一天一天地臨近,家裝行業也將迎來旺季,一些想省錢的“摳摳族”都想趕在10月建材價格上漲前動工裝修房屋??捎捎谑?ldquo;菜鳥”,缺少房屋裝修經驗,往往欲速則不達。
眼下,正在裝修房屋的胡先生好不容易盼到了自己購買的新房開始動工裝修,原以為可以舒一口氣了,卻沒有想到裝修房屋遇到的煩心事接踵而至。
胡先生屬工薪階層,畢業后參加工作沒多久,購買房屋時家里人傾囊相助。所以,在裝修房屋時,為了省錢,他沒有請裝修公司,而是自己請師傅裝修。根據裝修師傅的預算,胡先生購買了沙子 水泥 瓷磚等基礎建材,可沒想到開工沒幾天時間,鋪地板磚用的沙子不夠了,接著又是水泥,補了一次貨還是不夠。但缺的又不多,水泥建材店的老板嫌購買的量少,又不愿意再送貨,這讓胡先生頓感煩惱。
“為何一開始就不把材料預算夠,導致現在這么麻煩?”他們兩個人查找原因,原來原因出在小胡身上。在購買水泥時,在建材店有華潤 古廟 海螺等知名品牌水泥,但也有一些雜牌水泥,這些水泥相對較便宜,胡先生選擇購買的是便宜水泥。而恰恰是這些不知名的雜牌水泥,水泥袋上標注的重量是每袋50公斤,可實際重量卻不足,這才導致預算總量“超出”。在建材店,胡先生購買了3.5立方米的沙子,也因量不夠而“超出”了約1立方米。
建材“縮水”不足為奇
針對胡先生的遭遇,記者也走訪了一些建材水泥店,了解到其實裝修材料的“短斤少兩”現象在整個建材行業均普遍存在,就看消費者在購買時能不能慧眼識珠。
在鳳嶺片區幾家水泥建材店,有水泥店老板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現在家裝材料有很多種,就看你如何去選擇和購買,像水泥有五六種不同牌子的水泥,華潤 古廟 海螺等知名品牌水泥,賣價相對較高,可質量和重量有保證,重量標注為50公斤,實際重量也不會相差多少。可一些中小廠家生產的水泥,每袋水泥重量標注為50公斤,可實際重量卻只有45公斤或更少,一般缺乏裝修經驗的消費者很少去注意這些細節。原以為買便宜一點的水泥是節省了錢,卻不曾想到因建材“縮水”,反而多花了冤枉錢。
至于鋪地板磚用的沙子,1立方米沙,建材店通常以裝30袋沙為單位與購買者計算,可在裝沙的過程中,每袋沙到底裝多少,卻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為此,建材店也是能少裝就少裝,盡可能地“偷工減料”。記者采訪了解到,存在“短斤少兩”現象的建材不只是水泥和沙子,墻紙、電線、涂料、油漆、膩子粉等建材也存在著“縮水”現象。王女士告訴記者,在五金店買電線,自己買的是一卷(標注為100米),可拆開后發現實際僅有96米。
在建材店,記者走訪了解到,像一些鋁扣板,標注為1.3毫米厚,實際厚度卻只有0.8毫米;一些標注1.6厘米厚的木板,實際厚度也只有1.2厘米;一些標注25公斤重的乳膠漆,實際重量也只有23公斤。
多較真買正牌可避免
那么,在購買建材時,如何才能不落入“短斤少兩”的“陷阱”?對此,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應該敢較真,多比較,盡可能地購買一些知名、正牌建材,就有可能不被挨“宰”。據介紹,市場上出現“短斤少兩”現象的水泥,大多來自于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大品牌的水泥生產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嚴格的管理經驗,為用戶提供的產品分量就比較足。為此,消費者在選購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所謂“低價”所迷惑。因為知名正牌產品,不僅貨真價實,包括重量、產品標號等各項指標都名副其實,可讓消費者放心使用和減少損失。雜牌水泥,每袋賣14元;知名正牌水泥,每袋售18元至20元,因為量足,所以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