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信部淘汰工業行業落后產能的通知傳達,全國各地各行業都加快了工作步伐。
繼鉛蓄電池、電鍍印染等行業之后,水泥行業又將被列為環保重點監控行業。環保部正在研究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據說“將會很嚴格”。具體要求是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將從現行的800毫克/標準立方米收緊到300毫克/標準立方米或400毫克/標準立方米。有業內人士擔心,“國內幾乎沒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業,這一新標準將吃掉全年利潤的50%”。
廣東已先于全國收緊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地方排放標準,從今年1月1日起,珠三角(肇慶、惠州有部分區域除外)新建生產線和現有生產線執行550毫克/標準立方米的標準,余下區域則于2014年起開始實施。這個標準已接近歐洲的水平(500毫克/標準立方米)。
此外,“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水泥工業將堅持“上大壓小、等量淘汰”的原則,“十二五”末落后產能全部淘汰,并推進水泥行業的煙氣脫硝改造。
環保部擬將水泥業列為氮氧化物降排大戶
“水泥業史上最嚴厲環保標準”即將出臺的消息,源于現在火電廠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為100毫克/標準立方米,而新型干法水泥窯的氮氧化物排放普遍在800毫克/標準立方米左右,“環境保護部正在研究的排放標準將會很嚴格。”
“十二五”時期,水泥行業是減排氮氧化物的重點行業,全國每年新增水泥產量占世界新增產量80%以上,今年水泥產量將突破20億噸,氮氧化物排放量成為電力之后的第二大行業。
去年頒布實施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規定,新改擴建項目必須安裝效率不低于60%的脫硝裝置。“十二五”污染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當前,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減排形勢非常嚴峻,水泥行業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減排。
環保部已經與各省簽訂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責任書,如果未完成減排任務,將實行集團環評限批。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企業集團下屬水泥廠此項標準不達標,整個企業集團都將面臨環評限批。
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的減排指標之一,目標是5年內降低10%。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近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時透露,今年前三季度,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近來一直被民眾關注的PM2.5,其10%為氮氧化物氧化為硝酸根所貢獻。
而全國水泥排放氮氧化物約200萬噸,約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10%,僅次于電力行業和機動車尾氣排放,位居第三。今年水泥產量將突破20億噸,氮氧化物排放持續上升。
每噸水泥成本增20~40元
減排需循序漸進
目前,環保部正在研究提高水泥行業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研究方案包括300毫克/標準立方米和400毫克/標準立方米兩種。而現行我國水泥行業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執行的是2004版本,與1996版一致,仍是800毫克/標準立方米。
目前,國內每噸水泥的生產成本約180元~250元,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修訂后,加上水泥脫硝設備投入,每噸水泥成本將增加20元~40元。以去年水泥產量計算,全行業將增加成本400多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水泥行業推行氮氧化物減排是可以的,但將火電行業與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進行類比“并不科學”。因為水泥行業屬于窯爐行業,生產工藝除了像火電行業一樣燒煤,還要大量使用石灰石、鐵粉、黏土,1500攝氏度的熱力環境也高于火電行業的1000攝氏度,因此不可避免會更多排放氮氧化物。
理論上水泥行業可以降到100(毫克/標準立方米),過快推行新標準可能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水泥行業脫硝催化劑有些屬于有毒有害物,國內若大量生產上述催化劑,會產生新的水土污染;二是水泥行業利潤急劇下降,或新增成本轉嫁到下游的建筑行業。“標準日趨嚴格是行得通的,但需要征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且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為此,專家建議:一方面,運行3年以上的生產線應達到每標準立方米800毫克的現有國家標準;另一方面,運行時間低于3年和新建生產線,可在2015年前先過渡到600毫克的新國家標準,再于2017年或2018年達到400毫克的國際先進水平。
新政策將催生數百億脫硝減排蛋糕
醞釀中的嚴厲新政已令敏感的股市起了波瀾。年初水泥板塊全線盡墨,并拖累建材板塊整體走低。但對行業來說,這記警鐘其實鳴得及時。目前水泥行業的大氣污染物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廢氣中氮氧化物已成為主要的污染源,已占企業排污費總額八成以上。從這角度上,增加脫硝投入貌似短期內增加了成本,但從長遠來說,卻是企業減負的利好。而由于水泥行業過去幾年盈利情況較好,相對于火電等其他行業更具備實施減排的能力。
此外,實施減排也可應對今年開始嚴峻的行業形勢。據中國水泥網統計,由于近幾年新增產能遠超出新增需求和落后產能淘汰的總量,所以在2014年以前市場將會供大于需。
無論是從民生來看還是環保行業“十二五”規劃,我國對于污染行業的減排標準都將進一步提高,也會帶動環保產業的成長空間。
以未來水泥行業大量采用的SNCR脫硝技術來算,減排一噸氮氧化物合計增加成本14~21元,按2012年20.6億噸水泥產量計算,行業規模約為280億~420億元。這“數百億”的大蛋糕已經令行業規模較大、趨勢確定的脫硝行業垂涎。
對廣東來說,在全國整體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水泥行業更有可能在這里成為“洼地”——廣東“十二五”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很大,預計全省水泥需求量達1.50億噸。廣東省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李黎表示:“廣東在產能過剩的調控上做得較好,幾乎是淘汰多少,發展多少,廣東省在做‘十二五’水泥專項規劃時,還將總量的一部分空間留給了外省發展,只要水泥行業把產能、產量控制住了,就可以獲得一個很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