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家具設計引發的爭端終于在廣東家具展期間爆發了,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呼吁全行業動員起來“打假”。四海家具相關負責人表示,“維權之路可能會很艱難,但是我們一定會把它走到底。”中國家具業的原創設計和知識產權保護受到有史以來的高度重視與關注。
記者帶著關于中國家具原創設計的疑問,參觀了剛剛結束的意大利米蘭家具展,其間采訪了意大利的參展企業和國內家具設計師,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他們的聲音。
中國家具原創設計剛剛起步
某公司創意總監萬怡介紹,目前國內家具設計還處于起步階段,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原創設計,二是深化設計。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原創設計在國內生存艱難,主要原因是環境不成熟,也就是沒有生存的土壤,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所以很多優秀設計師要么直接去國外發展,要么在國內服務于國外的公司,還有一些直接改行進入藝術領域。所謂深化設計,就是以某種產品為基礎,通過一定程度或局部的更新、優化,從而形成自己的產品系列。據萬怡介紹,目前國內多數設計師就是采用這樣的工作方式。本次意大利米蘭家具展有很多中國設計師一起組團前往,除拓展思路外,也有為產品開發做些準備的。設計師在深化設計方面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從網上訂購歐洲家具展全套產品圖片加以“深化”,有的是在展會上現場拍攝產品圖片供參考,更有“厲害”的設計師只要看一眼產品就“胸有成竹”了。
原創設計落地難
萬怡對筆者說,由于我國家具原創設計剛剛起步,行業還不太規范,法律法規也不太完善,因此真正的原創設計落地很難。比如,這次廣東家具展上出現的各種侵權現象,最后的解決方案還是協商,把部分展品撤走,沒有在法律層面得到解決。正如一位被侵權公司負責人所言,在國內,家具業的相互抄襲已經是行業的潛規則了,但在抄襲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或改造是必須的,原樣照搬肯定是不可理喻的。由于國內現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成熟,很多抄襲的行為根本得不到法律處罰,因此家具企業現在的處境也很無奈,被侵權企業維權的過程也非常復雜,這導致一些家具企業在產品開發與投放方面只能采取“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自我保護措施。
原創設計落地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前家具企業急功近利,一心想賺快錢,很多家具企業在產品開發上沒有耐心,他們要求設計師設計的新產品一投放市場就快速地產生效益。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許多設計師難以沉下心來做真正的產品開發,而是被迫采取深化設計的手法。
此外,與國外相比,國內設計師在主導自己的設計成果方面,也是無能為力的。據萬怡介紹,國外設計師如果設計出一款好的產品就可能“吃一輩子”,而國內情況就迥然不同了,一款好的產品面市后,可能用不了一兩個月就會被無情拷貝。這就是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設計師明明知道設計的產品很可能被快速復制,但出于市場需要和利益驅使,不得不把原創產品推至前臺,這也是當前家具設計師最無奈的地方。
人才短缺制約原創設計發展
國內某知名實木家具企業的設計總監楊娟榮介紹,目前國內家具設計師來源之一就是國內幾大院校,比如東北林大、南京林大、中南林大等,它們是國內培養家具設計師的主要陣地。但從學校出來的設計師,不是很了解市場,所設計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不被市場接受,為了生存,他們也只好走捷徑。
此外,很多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原來并不是做設計的,而是從企業里發展起來的。他們在設計的理論知識方面會比較欠缺,雖了解市場,但缺乏創意,因此他們設計的產品多跳不出原來的窠臼。
注重對原創設計的自我保護
關于對原創設計產品的保護,楊娟榮說,以前我們也經常被抄襲,但現在我們很重視自我保護,產品一經設計完成立即進行專利注冊,如果不注意這方面,將來市場上出現抄襲現象就無法舉證。比如前一段時間,天津的一位家具經銷商就在賣場中公然擺出了仿冒產品,雖稍做改動,但明顯是抄襲行為,我們就向賣場投訴,最終賣場讓他們撤走了產品。
楊娟榮說,面對這種抄襲現象,很多家具廠很無奈,因為國內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這些抄襲產品往往是在某些細節上或材質上稍做調整,也不是原樣照抄,這樣法官在裁決時也會很困難,企業真正要討說法會很費時間和精力,所以一般家具企業認為對方只要不太過分就可以了。楊總繼續說,為了避免被競爭對手抄襲,華日家具加快了產品研發節奏,并提升產品工藝,盡量在工藝上讓對手無法抄襲,尤其是實木產品,由于工藝復雜,對設備要求較高,所以一般工廠也無法抄襲,即使抄襲了也會容易出現質量問題,他們無法對產品質量做充分保證。
中國原創設計前景可期
針對中國家具行業的現狀,筆者在米蘭家具展期間采訪了法國CANAPES DUVIVIER品牌中國區市場總監Florian HUERTAS先生。他說,中國家具這些年發展很快,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家具制造從材料、工藝上有了很大提高,比起歐洲產品并不差多少,只是在產品設計、品牌塑造和文化內涵上還有差距。歐洲家具公司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是傳承了幾十年的,他們專門生產某類產品,能做到精益求精。在歐洲雖然也有所謂的深化設計,但設計師們并不會一味地拷貝,那樣的話他們會感到沒有任何價值,也就沒有事業的生命力了。設計師往往是結合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并結合企業自身的一些獨特優勢,開發出自己的專屬產品,一旦面世,別人是很難仿冒的。中國家具不是沒有好的產品,但主要是由于品牌價值的缺失,很難賣到很高的價格,受市場利益的驅使,企業被迫降低產品的用材和工藝,也是無奈之舉。在中國,同樣材質和工藝的家具,是國外原裝進口品牌就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但是中國品牌家具,價格就很難賣高,這也是中國消費者對于國內外品牌的認知差異造成的。去年出現的達芬奇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的一些認知,他們對于國內外品牌有了一個新的判斷。
對于中國市場出現的家具抄襲現象,Florian HUERTAS反而并不擔心。他說,在上海某家具賣場,他們的產品也曾被仿冒,但在實際的銷售中,多數消費者還是認同原裝進口的家具品牌,不會因為價格上一些差異而降低對產品的要求。這樣的消費人群更多地關注品牌價值,而不是價格,所以在產品抄襲方面他們并不是過于擔心。
歐洲家具正經歷變革
提到歐洲家具市場近兩年的發展,Florian HUERTAS介紹說,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家具行業也正在經歷著一場煎熬和洗牌。法國近兩年內也出現了一些企業的倒閉和兼并,在相對低迷的市場需求下,很多企業難以堅持,目前法國真正上規模的家具企業已經不會超過十家,在世界經濟形勢變化的大環境下,整個歐洲家具行業也在進行著一場變革。許多企業正在積極走出去,開拓新興市場,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將來在中國市場上,一定會見到更多的歐洲品牌家具和歐洲原創設計。
筆者觀察
原創設計普及尚需時日
筆者認為,國內家具行業的設計問題在今年春季展會上得到關注也非偶然,因為中國家具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品牌時代,原創設計將成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家具生產國和出口國,高速的發展態勢已然對世界其他家具生產大國構成威脅,這也是意大利家具企業不遠萬里來中國打假的主要原因。這次米蘭家具展,很多國外家具企業展位甚至用中文標注了“禁止照相”字樣,廠家對于中國的觀眾“格外關注”。在國內展會上,企業注重對自己知識產權的保護恰恰是對自己品牌的保護,因為獨特的產品是構成品牌的核心。
今年春季家具展上的“打假”風波,恰恰從另外一個角度體現了家具行業的整合與洗牌。這種現象,必將引發家具行業關于產品設計的討論和規范性的提升,而這種氛圍的形成與放大可以讓抄襲行為得到“口誅筆伐”,從而凈化家具市場。當然,這需要一定時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家具行業真正將焦點聚集在產品的原創設計上時,中國家具的品牌才會真正形成,中國才能由家具生產大國變為家具強國。
2011年可以說是家具行業的分水嶺,關于品牌的真與假、洋與中,家具的材質環保與否,賣場、企業與經銷商的關系演變,產品驅動、渠道驅動到品牌驅動,這些問題得到空前關注,行業的規范與法律法規的完善,將推動家具行業進入發展的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