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癥之三
“有失本分”
關于建筑物,一直存在兩個不同的稱謂,一曰房屋,二曰建筑;兩個稱謂的內涵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不同。共同之處在于,無論房屋還是建筑,都可遮風避雨,滿足人的某種使用需求;不同之處在于,房屋僅能滿足使用需求,而建筑則既能滿足使用需求,又能通過富有藝術感的形體表達滿足人的審美需求。顯然,建筑的使用需求主要面向建筑物的使用者,審美需求則面向包括建筑使用者在內的每一個人;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必須確保建筑物既可滿足使用者的功能使用需求,又能盡可能多地滿足包括使用者在內的所有人的藝術審美需求,這便是建筑的本分。對此,我國在1950年代提出的“實用、經濟、美觀”建設原則算得上是相當貼切的表達,并與當今世界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十分吻合。
然而,細心觀察當代中國城市,在大規模城市建設熱潮中,新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嚴格意義上稱得上建筑的怕是寥寥無幾,原因之一便是新的建設在有意無意間慢慢背離了“實用、經濟、美觀”的建設原則,建筑物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漸漸失去了建筑應有的本分。
一方面,在市場利益沖擊下,建筑物的建造已不再局限于滿足人的使用需求,而是成為制造財富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的博弈中,建筑物的形式也不再僅僅是建筑功能的外在表達,而是成為炫耀權勢和財富的道具。于是,我們的城市中先后出現了大量奇形怪狀的建筑物:有的向金錢媚俗,直至直接借用銅錢的形式;有的向權勢折服,直至直接復制天安門城樓;有的向西方膜拜,直至直接搬來了美國國會大廈;有的以風貌之名盲目“穿靴戴帽”,有的借創新之意公然挑戰力學平衡。凡此等等。建筑為求新求異可謂無所不能,更不必提及因利益尋租而挑戰城市規劃權威的大量案例。建筑物的“有失本分”使得建筑這首“凝固的音樂”出現了太多不和諧,甚至刺耳的音符。
以上所述不過當代中國城市“建筑病”之冰山一角。著名芬蘭建筑師沙里寧曾有一句名言,“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透過這些建筑病癥,我們不難看出在快速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當代中國城市對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以及文化底蘊的日漸匱乏,尤其是對現代化和現代性的膚淺認識。“建筑病”的出現并非一日之功,病癥的治愈也絕非可以一蹴而就;因為問題的出現并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背后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