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011年12月26日電(房產頻道 張慧鑫)我國城市在過去粗放型發展過程中因缺少統籌發展理念,講究速度忽略質量,帶來了諸多弊端。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陳國強表示,目前房地產業的轉型會促使“宜居宜業”城市離我們越來越近。
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城市創建與發展論壇12月25日在北京舉行,會上陳國強作出上述表述。
陳國強將我國的樓市調控政策總結概括為“一加一減一調”,即在供應上作加法,在需求端作減法——限購、限貸、限價,在結構上、房價上作調整。從產業地位的變化看,我國會逐漸降低經濟發展對房地產業的依賴,經濟發展動力要“去房地產化”。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會不斷的向“去土地財政化”“去投資化”方向發展。
陳國強表示,從房地產行業自身來看,過去十年是房地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如今住房市場的高峰已經過去,房價“只漲不跌”的業態一定會發生變化。發展速度將由現在的超高速轉為中度增長,由粗放型成長轉為理性成長,投資回報也將由暴利集中轉為行業平均化。房地產業的發展將由重視發展速度轉為內涵式增長,將更注重產品、服務的提升以及模式的創新,打造性價比優質的產品來適應市場和購房者的需求。這樣將促使宜居宜業城市離我們越來越近。
會上其他嘉賓也發表了有關城市宜居宜業發展的一些觀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李秉仁表示,城市宜居宜業是相輔相成的,宜業能改善宜居,宜居也能促進宜業,優秀環境吸引人才,人才的居住需要能轉變當地的經濟發展方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文林峰提出,宜居宜業標準有幾個方面:居住環境要舒適美麗、生態環境要優化、城市規劃文明安全、社會福利保障在較高水平。
華高萊斯國際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忠表示,宜居也是一個產業,樂業需要宜居,特別是對高科技產業來說,生態宜居的環境也是生產力。
據悉,為提高城市管理質量,改變發展太快所造成的失衡問題,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建筑環境與居住文化專業委員會、《現代居住文化評估體系研究》課題組,于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由30位專業人士制訂了“宜居宜業”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主要考察城市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政務環境、經濟環境、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及投資環境方面的發展水平,期間涌現出一批“宜居宜業”典范城市并參與評比。創建“宜居宜業城市”,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城市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