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一個廢舊廠房改建項目,業主想通過這個項目的落成提供一個小型的石材展示館和餐廳等配套設施,一方面可以向公眾展示不同的石材品種和加工工藝,一方面能夠提供一個與設計師交流的場所。
矩陣縱橫設計:安慶富春東方銷售中心
洪德成作品:益田·影人四季花園E戶型樣板房
徐國峰:泛海國際 Art-Deco風格,華美主張
東倉建設張星:香港COCO辦公室
傅厚民:香港奕居精品酒店設計
梁志天:北京富力灣湖心島別墅項目A2戶型
李冰冰、黃曉明、任泉合營火鍋店熱辣一號設計方案
倪衛鋒作品:伊休高級實木定制案例
Work8眾創空間——最具顛覆性的辦公空間設計
孫君:廣水市桃源村鄉村景觀改造 古村落浴火重生
從材料到建筑演化 - 英良石材檔案館及餐廳
這是一個廢舊廠房改建項目,業主想通過這個項目的落成提供一個小型的石材展示館和餐廳等配套設施,一方面可以向公眾展示不同的石材品種和加工工藝,一方面能夠提供一個與設計師交流的場所。
石材是人類最早最廣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人類使用石材的歷史和開采、加工工藝既古早又嶄新。石材作為建筑材料本身往往代表著真實、莊重、工匠精神,而在現代工業新的加工方法中,石材變得愈加輕薄、光潔以迎合輕便、整潔的安裝需求,石材在這個逐漸二維化的轉變中慢慢失去了其本身的力量感和精神性,也越來越輕易地被其它人工材料所取代。
在設計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石材工業亙古不變的從自然到人工、從粗糙到細膩的歷程中,最為有力的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角力關系的就是人們使用楔子或鉆頭連成一道開山面從而將石材一塊塊從自然山體分離下的一剎那。有感于此,我們把整個7米高的廠房大廳想象成一個完整的巨石,通過一些成角度的平面切割這個空間,形成劃分最基本的功能空間的界面,接著抽掉空的部分形成交通空間,留下實在的部分容納所需的功能:展覽、會議、檔案等。而原來那些切割空間的平面則遺留下來成為空間之間的界面,承載了分隔或聯系不同功能空間的作用。
這些界面的物質化過程是對石材本身的重新詮釋的過程,這些構成界面的石材完全來自回收石材廠的廢棄石料:一道由幾千個10cm見方的石塊形成的透光墻體隔開了這個建筑與街道,在這個界面上,有三個漏斗狀的開口分別是入口、天窗和餐廳窗,這個透光墻體同時還圍合了一個庭院;一個傾斜75°的入口墻面由石材工業的開山面廢料疊拼而成,它給建筑的整體特質定下了基調:在這里,石塊上工人的鋼釬的痕跡與粗野的石頭自然面交織在一起,燈光照射下每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都在閃爍著自己的身世;一道連續的由7cm厚的毛石水平向疊拼的屏風墻分隔開一樓的展覽、集會大廳和二樓的石材檔案區,這兩個區域的私密性的不同和展示內容的不同需要這兩個空間既要隔離又要互相能夠感知對方的存在。
在這個房子里,材料本身的工藝影響了建筑空間邏輯的形成,而空間又成為了材料本身表達的舞臺。我們通過設計嶄新的建筑構造從而使得建筑層面的空間與細部層面的材料相互交織、相互詮釋著對方。鋼材與石材組合的構造,其力學能力保證了在保留石材的真實感和工匠精神的同時又能擺脫通常石材構造的刻板形象,通透、懸空、傾斜、弧線被大量的使用在石材與鋼材的組合構造中;而鋼材的運用也暗示了人類對石材加工工具的主體材料。鋼材本身的深灰色對展覽的石材樣品形成了襯托的視覺作用;而建筑界面上粗糙的回收石材與展覽內容的拋光精細石材之間又形成了對比關系——在這里,石材既是展覽的對象,又是烘托展覽的背景。
小型的餐廳、酒吧和咖啡廳在旁邊的一個空間中類似的被幾個平面分割開來,這里是設計師和石材商溝通和休息的空間,所以還融合了一個小型的圖書墻。在這里我們非常關注家具對使用者的感受,幾乎用石材為原料重新設計了除椅子外所有的家具,試圖展現石材在室內中的嶄新的表現能力,一個綿延的織物般的石材鋪地將這三個功能融為一體。
建筑設計: Atelier Alter
主要設計師: 卜驍駿 張繼元
設計團隊: 覃凱 李振偉 杜德虎 劉同偉
結構機電: 經杰 李哲 李偉 成明
景觀建筑師:卜驍駿 杜德虎
建造商: 安徽皖樅建筑勞務有限公司
北京精誠永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造價: 280萬人民幣
面積: 472平方米
時間: 2016年
照片版權: Atelier Alter
時境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伙人 卜驍駿
時境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伙人 張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