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軟裝”一詞便越來越紅了。
面對日趨紅火的軟裝熱潮,國內室內設計界需保持冷靜理性的認識。尤其在年末“五城分師”中,面對那一次又一次的掀浪,我曾提請一位國內著名專業媒體人:“不要迷失在軟裝中,這是設計界的PM2.5,希望媒體人保持理性”。軟裝需要降溫,更需要回歸它原本的位置,理由有三條:
第一,從室內設計的專業角度來講,設計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從整體出發到整體結束的思維過程。軟裝不宜獨立于整體構架被強調。在此,我們暫且不講“軟裝”一詞的學術合理性,即便是所謂的“軟裝”,在室內設計中,同樣是以空間為主導框架下的整體一員,是空間邏輯關系中的一種存在。在此整體空間主導中,軟裝的布局擺位是整體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構成,軟裝的色彩是空間關系中色彩的配置組合,軟裝的比例大小是空間體量關系中的比例定位,軟裝的形式則是空間形式地發展延伸。在布點、色彩、用材、型態等方面,軟裝都應該是整體空間關系的表達,強調的是抽象邏輯的合理性,而非首先是軟裝本身。
由此,孤立地強調軟裝的作用,其實是簡單得將空間設計降格到布置產品的水準,是專業上極不成熟的反映;是舍大求小,追求局部表象的反映。這種現狀,對大批尚在求學或者是剛從業不久的年輕設計師來說,是思想立場的誤導。
類似的誤導在以前的室內設計發展過程中也時有發生,如上世紀90年代初,將畫一手好的效果圖視為能做設計了;2000年后,將熟練掌握電腦繪圖軟件視為能做設計了;如今又用軟裝來湮沒真正的設計……如此,下一個誤區不知何時何地!這都是設計認識幼稚的表現。
第二,軟裝熱潮的產生,是因為軟裝是一條巨大的產業鏈。設計處于該產業鏈的頂端,其尾端是軟裝產品。如若在行業中控制住了設計,就等于控制住了利益鏈的源頭,繼而掌控了巨大的市場命脈。也正因為當下的軟裝熱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于是,整個室內設計行業中,一下子涌現出無數個軟裝培訓班、軟裝講座、軟裝協會、軟裝媒體、軟裝趨勢預報、軟裝公司……更有設計公司如果沒有軟裝的設計,就不再做設計。設計費對他(她)們而言,僅是蠅頭小利,賣產品才是真正的目的。
誠然,商家賣產品,天經地義、無可厚非。而從設計源頭改造,打開自上而下的產業鏈道路,其真正可悲的還是:實現這一途徑的方式卻是通過對設計觀念的洗腦誤導來侵蝕設計師的頭腦、左右設計師理性的判斷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圈套,是一場忽悠!如今,賣產品的成為賣設計,進而又扮演起引領設計行業趨勢的發布者,最后竟然成為了賣思想、賣觀念、賣學術的“大師”!在此,我們不怨別人設局之高明,忽悠之精湛,怨的是設計人自身的集體大無明!
第三,軟裝是審美的體現,是文化品質的追求,是最直接對人們的情趣產生影響的環節。如今,過分的軟裝熱帶來的是對健康審美品格的污染,而審美表象背后乃是道德基礎,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自然對應什么樣式的審美情趣。
當下在軟裝中所表現出來的過分裝飾,從本質上看,是整體設計界精神空虛、品格淪陷的反映,是社會道德迷失的結果。尤其那些在全國各地爭奇斗艷的房地產樣板間設計,恰是軟裝泛濫的典型案例,更是軟裝熱潮的主要發源之地。大家不要忘記建筑史上的那句名言:“裝飾即罪惡”。歷史上,大凡那些罪惡的心理,都需要憑借裝飾來掩飾包裝。裝飾本身無罪,卻最易被罪惡所用,從而寄身于罪惡,成為幫兇。軟裝,同樣需要追求簡約的精神原則,需要點到為止的分寸控制。
請勿忘記,設計師同樣在建構日常生活的道德品質,通過其作品和審美品格,彌散出一種空間氣場,就如空氣一般將你我包圍。如此的氣場,無時不影響著人們,這便是設計師最終的社會價值!
清新的空氣使人健康,霧霾對人毒害。我們需要干凈的天、干凈的水、干凈的環境、干凈的心靈……我們同時需要干凈的設計。
一個偉大的設計師,應該成為其偉大時代中,諦造高貴品格的精神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