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和方向
中國的室內設計就目前來講僅僅是剛剛開始,對于我們來說,明確方向和明確我們怎么走,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對尤其重要。在藝術和設計領域,設計創新和多元文化融合不是新課題,但是由于國外各種新思潮的涌入和滲透,動搖著我們固有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使我們的作品越來越遠離民族個性和喪失自身的話語權;同樣,對傳統不加揚棄的描摹也導致民族工藝發展的停滯,也造成目前我們國內設計行業的一哄而起的局面。因此,如何熟悉傳統造型藝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使其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和深入,在"國際設計風格"潮流之后,開創多元化的設計創新潮流,是新一代設計師們所面臨的課題。
二、借鑒 吸收 融合 發展
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一直在進行多元化的融合,沿襲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來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禪宗等思想倫理的影響。 特別是儒教統治中國2000多年,根深蒂固。中國文化把儒、道、佛、禪各種思想觀念兼收并蓄,融為一體,光輝燦爛。
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著許多特點,如建筑群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富于變化;建筑造型,豐富多彩;空間分隔,靈活多樣;室內裝飾,講究內涵;色彩運用,五彩繽紛;庭園綠化,更是含蓄活潑,變化萬千,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我們不要老是強調歐洲和美國的建筑,不要老是看著他們的設計模式和設計者的名字,國外的也有不足之處,借鑒適合于自己的,不要照抄不適合于自己的 大多時候外國人做的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風勢、氣溫、氣壓、食物、土地、水質、植被等等。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筑,對外應有利于形成小區外部環境,對內應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內環境。這些建筑像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地區自然環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如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在中國的海南島和臺灣的熱帶雨林建筑/ 在中亞、西亞,在中國的西部高寒地區,依山就勢建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國的黃土高原,漠北戈壁,建起的生土建筑/ 在美國的東部,在澳大利亞,在中國的南方,造型別致的濕熱地區建筑。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會產生不同的建筑和室內環境。歐美國家、亞非等發展中國家,國度不同,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文化習俗不同,天主教、耶穌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發展,深刻地影響到信仰宗教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也深刻地影響到這些地區建筑,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不同地區的人居社會時空環境的差異,造成了環境藝術文化的時空性和多元性。歐洲的古希臘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亞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國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歷史源流。
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國際性建筑文化,國際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區域性與民族性環境藝術。在當今世界里,環境藝術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轉化,也包含后者對前者的吸收與融合。這兩者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補充,彼此影響,共同發展,建筑文化處于全球“大文化”系統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榮,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響曲。只有保護和發展豐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進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構成,吸取東西方文化精髓,融合為本民族的地區與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近代出國留學歸國的設計師,大多數是留美的學者,他們受當時西方學院派建筑文化觀念和中國國粹主義建筑文化觀念的雙重影響,強調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點在建筑風格上,第一次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一批精品,開創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紀元。例如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當時中國建筑界的確起到了石破天驚的影響,推動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進程
三、設計創新需要綜合提高
室內設計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各種要素的綜合體,作為一種文化,它具有時空和地域性,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時這種文化特征又與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自然條件密切相關
實際上我們國內設計師從來都不缺設計創新。西方人是靠技術,東方人靠智慧,如果放開了所有的附加值和參考值以后,單純評設計創新的情況下,中國人所做的設計項目設計創新及創意一向不差,但是工業水準跟西方的差距太大,所以導致品質上面的距離。我們經常會遭遇這個問題,在中國設計師是沒有安全感的,工業產品品質和施工品質的差距讓我們很無奈,不知道這個燈光會出來什么效果,不知道這塊玻璃會不會裝歪掉,所有這些東西都必須去擔心,要承擔品質上的壓力。你有構想以后你不光要去設想它如何實現,還要去做一個技術指導,還要親歷親為地去檢查細節。這些東西是不是應該做?應該做,但是它不該占用這么長時間。這個是責任范圍,應該去做這件事情,但是占用了你絕大多數的時間你就會崩潰了。
我們現在的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個世界大師,那我們這一代人就要做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要積極地探索和努力,甚至是幾代人地探索都是應該的。我們已經有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我們還可以繼續再做。即使我們這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沒有完成都沒有關系,我們在思考,起碼我們在做,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