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勇
北京麗貝亞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設計院總設計師,產業園副總經理
高級工程師
高級室內建筑師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委員
1981年畢業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
1988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2002年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課程班進修
個人獎項
2004年8月被評為全國杰出中青年室內建筑師
2006年8月獲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最佳指導教師獎
2008年4月被評為全國資深室內建筑師
2008年7月被評為北京市資深建筑裝飾設計師
2009年6月被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評為2008年度優秀室內設計師
2009年12月獲“金羊獎”中國十大室內設計師
項目獎項
2007年12月延慶野鴨湖濕地保護宣教中心獲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作品入圍
2007年12月卡夫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獲中國室內設計大獎賽作品入圍
2008年12月延慶野鴨湖濕地保護宣教中心(實例)獲第七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銀獎
2008年12月延慶野鴨湖濕地保護宣教中心獲北京市建筑裝飾工程優秀設計獎
2008年12月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總行辦公樓(創意)獲第七屆中國室內設計雙年展優秀獎
2010年12月北京建委辦公樓獲“金堂獎”年度優秀辦公空間設計
中國的室內設計行業目前仍舊處于野蠻的自然生長階段,沒有認證、沒有資格評定,更缺乏研究和評論。但也總有一些人,試圖尋找到一些方式、方法,從內部突破,第一使行業發展更為健康,第二也為自身找到更好的成長道路。
記者再次見到郭瑞勇的時候,他正在和一些機構創建創意產業園,并欲力爭以此為突破,為當前的室內設計找到一個出口,這是一次需要時間的嘗試。
從自發到有意為之
記者:在中國的室內設計風頭正勁的時候,為什么會用創意產業園這個概念?
郭瑞勇:創意產業園的提出,是基于中國建筑市場的發展狀況,歷史地來看,室內設計一直不為人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建筑設計行業已經被提出并少許踐行過,雖然行動和結果都比較模糊。但在室內設計行業,還從未被提及。
記者:之前在建筑設計領域,的確出現了少有的創意產業園,但似乎都是找到某塊地方,聚集人氣,各個所謂的創意產業之間并沒有內在的聯系,還是小作坊式生產。
郭瑞勇:這些藝術性的產業園或者設計性的產業園大部分是自發形成的,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區,舊工廠里有塊地,一幫人來租房子,漸漸地形成了一個藝術聚集區。798藝術區的初期以藝術為主,有時候為了迎合市場,加上藝術家的個人喜好,會出現一些非同一般的創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這種一時很“潮”的個人情懷的抒發,比如傷痕藝術,盡管曾經引起一些關注,但非主流。后來,一些建筑設計者入駐了798藝術區,但正如你所說,大家就是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各家自掃門前雪,沒有形成互動,更沒有引導力量。
現在,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后,政府有了一些想法,例如要把北京做成“設計之都”,包括各地政府做的一些設計周活動。支持創意產業是個大方向,對藝術和設計產業而言,有政府支撐是個好機會。目前的困境在于,即使有政府支持,也還停留在提供場所階段,并不能提供產品的上下游關系,也尚未有特別好的可實施想法。但市場經濟就是關聯,當市場化、產品化、鏈條化的需要凸顯在設計行業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作探索。
由設計屬性而來
記者:不管創意產業園的概念是哪個行業提出來的,大家想拿來一用,也是因為設計行業遇到了障礙,要尋找一條出路吧。
郭瑞勇:室內設計走了這么些年,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他們以獨立的身份示人,不依附某一個企業,項目做得好,也有社會影響力,但屬性不穩定。另一種現狀是,很多大公司的設計團隊的設計能力較弱,當然這是有淵源的。因此我們就在想,能不能通過一些形式把這些力量整合起來?或許產業園就是這個形式。
記者:室內設計往前進,設計師的個人品牌會對它產生不利的影響嗎?
郭瑞勇:我認為會。室內設計行業必然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個性化的要求當然也會存在于市場,但肯定不是室內設計發展的主流。比如會所和高檔別墅,它們對個性的追求多一些,但這種建筑類型畢竟量少;大量的空間,比如辦公空間,需要標準化、工廠化生產,如果按設計自由發展的形式來做,很難形成批量供應,這里會出現問題。
然而產業園能夠幫助大家打造設計產業鏈,可以有概念性的創作,但會被轉化為產品,從而大批量生產,并且有研發力量的支撐。無論哪個時代,個性化很強的東西總是會有,它所起的是引領作用,最終要物有所用,形成產品。
記者:這讓我想到一個情景:水隨地形而散漫、無目的地流動,如果筑起堤壩,就能夠用它的能量來灌溉、發電。但要灌溉、發電,也總要有支持才行。
郭瑞勇: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的理論建設特別不好。歐美國家的室內設計是和建筑捆綁在一起的,它的理論和體系建設依附在建筑體系中。而中國則把室內設計行業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來對待,也是因為時間和建筑行業的原因,一直沒有形成很好的理論。理論和研發是一個行業的支持,也許產業園可以來做這些事情,以期形成行之有效的指導和支撐。
室內設計要有其本身的屬性,這點非常重要,要發展,就得按事物本身的屬性來,不能做違背屬性的事情。
[page]
概念與具體操作
記者:產業園是個綜合的概念?
郭瑞勇:從建筑設計到室內設計,包括城市的景觀設計,甚至家居設計或者工業設計都該有這個概念,產業園為這些設計提供一個出口。通常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各行其道,而藝術家們在798搞傷痕藝術,當境況不佳或者沒有出路的時候,就有人開始罵社會,而當各種設計顧左右而言它的時候,發展前景不明朗,勢必障礙重重。假如有一種機制把上述設計都整合了,對專業的支撐也好,對行業的發展也好,都是一個有貢獻的事情。
記者:要做這樣的整合,會有哪些具體的操作方法?
郭瑞勇:首先爭取到一個較大的空間,拿我們來說,有北京石景山區政府作支持;其次,通過整合、兼并或者自主申辦等方式,取得各種設計資質。資質可能是產業園發展的瓶頸,但是必須解決。
還有重要的一點,產業園也要涉及到城市,為什么呢?我們通常對城市所做的設計往往只是一些平面的規劃,而建筑師可能又只是把重點放在建筑上,所以我們的城市呈現出來的功能極其不完善,全是平面的,缺少立體的概念,大部分的道路最多兩層,而且城市越攤越大。
東京的道路從上到下,可以有7層,它的車輛保有量比北京多多了,但你不會感覺很堵,因為事先在整個城市的建設當中就力求避免這個問題,用很多設備設施和設計思路來避免城市病的生成。北京和東京的面積差不多,但出門就堵,特別是這幾年。
規劃不好出現了城市病,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也就難免出現問題,要是單獨去解決的話,可能永遠解決不了。這些綜合的東西一定要一個綜合的團隊來做,比如整個城市的系統,缺乏協作就會出問題,典型例子就是北京西直門立交橋,那里永遠都在堵,極其不合理,這說明缺少對城市的綜合設計。
前些天我在網上看日本震前和震后一年的對比照片,發現他們的災后重建太快了,恢復后你看不出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海嘯,這就說明它的整個機能很到位,很快就可以處理好。所以如果有一條產業鏈能夠把問題綜合處理的話,那么無論城市景觀、建筑還是室內空間,都能被恰當處理,進而健康成長。
轉換思維
記者:我知道,你們現在已經進入到創意產業園工作階段,石景山政府會提供什么樣的支持?
郭瑞勇:一個是稅收政策的支持,另一個是資金的支持。目前,在區域發展中,石景山政府把設計產業定位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給予的關注也是前所未有的,這對設計企業來說是良機。除了石景山區域,我們還可以把產業園的概念復制到其他區域,當然這之前我們必須在產業園的操作上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和一套完善的機制。產業園不是二房東,在此平臺上,提供有資質服務、設計支撐、資訊服務和設計管理服務等。
記者:資金從哪里來?
郭瑞勇:會形成一個投資公司,允許各種力量的進入。而進入的企業也一定要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并形成良性競爭。
記者:從目前的狀況看,第一個產業園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
郭瑞勇:有些的確是理想化的東西,要想讓大家都明白這事,本身就有難度,但有想法就要爭取實現,要有信心。保守地說,可能性有60%吧。
記者:在維護現有利益的情況下,這個事情才有可能實現。
郭瑞勇:沒錯,很多人都是這樣。這件事可能不會馬上見到效果,不像做一個設計,一簽合同就有錢到位,特實在,這種想法和作法是這個行業二十幾年來形成的慣性,現在想讓大家轉變思維方式,讓大家拿出錢來做這樣一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就跟割肉一樣,所以我更希望爭取政府、行業協會和社會的支持。
記者:創意產業園不單針對設計,也對材料開放嗎?
郭瑞勇:其實設計能生存,很大一部分是由材料廠商來支撐的;設計最終的實現,材料功不可沒。沿著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鏈條。比如材料的新品可以被快速地應用到設計中,環保、節能的材料對設計有促進,而設計又很好地為材料提供思路,形成聯動。一旦形成一個好的產業鏈,材料產品進入到設計管理的信息庫,對很多廠家也可形成支撐。
設計產業本身也就是要靠實業支撐,同時反過來為實業服務,這才是設計產業的目的。很多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比較簡單,比如說認為搞美術的就是畫畫,但畫出來對社會能起到什么作用?對這樣的思考很少。同樣,設計能不能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對設計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極其重要,所有的設計產業背后一定得有實體經濟的支撐。
產業化的結果
記者:為什么說中國的設計行業相對比較滯后?有歷史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
郭瑞勇:很多設計團隊,實際上以獨立的狀態在做事,包括特別優秀的設計師團隊,尚未完全形成規模化生產。如果一直以這種狀態和形式存在的話,多好的設計也僅是個設計而已,甚至有時候,設計并沒有盡職盡責。
我舉一個二次裝修的例子:二次裝修拆出來的垃圾,跟設計有沒有關系?肯定有關系。當初你的設計準則就是這樣,設計支撐的是一種手工業化的狀態,當二次裝修的時候,不是估量化的拆除方式,而是拆成了一堆垃圾。如果能用一種產業化的方式去設計,比如拆下來的門都是完整裝配化的,就還可以再利用。
如果一次裝修很到位的話,可以幾十年不動。如果鋪裝很好的話,無非是幾年后翻翻新,不會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地拆改,每一次拆改對建筑都是一次摧殘。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材料做成產品化裝配的話就很簡單了,一裝配空間就完成了,以后再拆改也很簡單。
強調產業化,就應該從設計的角度考慮,現在大部分的設計,完全可以通過產品選擇進行,不用做個性化設計。大牌設計師還在把室內設計當做藝術設計做,要個性化,方案設計可以是藝術化的,但是它是低于使用功能的,這中間缺少一個環節,什么環節?就是把這些藝術和個性的設計通過工業化的方式轉化成產品。產業園也許可以成為這種轉換的中介,成為把設計轉化為產業化產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