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要
A 李要要:從‘美即正義’到‘解決問題’。初入行追求炫酷風格,后知設計需回歸本質。從 “自我表達” 到 “用戶語言”,曾塞滿創意如今學會克制。從 “視覺沖擊” 到 “無感設計”,明白最成功的設計往往 “不被注意到”。從 “孤芳自賞” 到 “商業共舞”,在甲方與用戶間找平衡。現理念為 “設計是溫柔的解決問題專家”,以最少語言解決最多問題。這是在被用戶吐槽、甲方打回后懂得的:約束之下方有真創意。
A 李要要:空間不喧嘩,但每一處細節都是細節體現,光影的斜度是情緒,材質的觸感是記憶。 拒絕“風格”標簽,用解構思維重組功能。比如拆一面墻,用鏡面偷借窗外四季;或把梁柱變成書架,讓缺陷成為主角。刻意留白,讓空間隨時間沉淀。一面粗糲的微水泥墻會因日照漸變出斑駁;定制柜體的縫隙,預留給未來偶然的綠意。簡言之:做“會呼吸的容器”。
A 李要要:從業多年,面臨的挑戰來自行業變革與設計本質的深層博弈:技術迭代與人文堅守的拉鋸。VR/AR、AI 等新技術重構工作流程,需持續學習技能;市場速食與長效價值的沖突 —— 社交媒體加速設計周期,客戶常要求 "三天出爆款",致設計淪為流量附庸;風格標簽的束縛讓我曾執著幾何語言,直到老年公寓項目被批 "形式大于功能",才轉向 "無我設計"。共情局限促使我建立 "用戶陪審團",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原型測試。此挑戰的本質,是設計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間的搖擺。如 Dieter Rams 所言,最好的設計是盡可能少的設計。
A 李要要:采用 “彈性分區” 理念,用可移動隔斷(折疊門、鏤空柜體)實現空間功能切換,滿足多場景需求。小戶型運用鏡面、半通透隔斷等 “視覺欺騙” 手法,拓寬空間感。家具強調功能復合與人體舒適,收納遵循 “垂直利用” 并定制化。?借助智能家居實現光線、溫度自動調節;引入生態材料與綠植,緩解壓力。融入用戶記憶元素,打造 “情感容器” 空間。以中性色為基底,局部用飽和色提亮;分層燈光適配不同心境。通過地域手工藝品、傳統工藝增強文化歸屬感。?利用物聯網數據優化空間布局與能耗,用環保材料并隱藏技術節點,預留適老化改造空間等。
A 李要要:從歷史中提取地域符號,融合時空風格并結合智能家居形成 “可呼吸的傳統”,展現文化時空并置力;設計殘障公寓時,洞察社交需求并在輪椅動線嵌入旋轉茶臺,兼顧安全與互動;養老社區邀多領域專家評審,如夜燈色溫的科學設計確保適老化;用 Midjourney 生成百版材質方案,篩選后手工精調,以 “機器 + 人工” 提升新穎度;保留混凝土柱體,以光影塑空間層次,減法設計獲認可;將技術參數與文化符號轉譯為情感體驗與當代語言,雙向轉譯比單純創意更重要;項目預留 20% 區域讓用戶 DIY 填充,賦予設計生命力。
A 李要要:我的設計夢想是創造 “會生長的空間”,像樹一樣兼具生物學邏輯與生命力。希望擺脫 “竣工即巔峰”,讓家具模塊隨家庭重組、燈光系統自動進化,與居住者共同成長。正實驗 AR 涂層技術,使墻面在畫作、黑板、元宇宙入口間切換,讓物理邊界透明。證明好設計是性價比高的 “社會潤滑劑”,如共享廚房促進互動、可變家具緩解焦慮。終極理想:人們談論作品時說 “住在這里后,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