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裝杯”導師張明杰:如何從學生轉變為設計師?
來源:中裝新網 時間:2022-04-01 10:47:49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第八屆“中裝杯”全國大學生環境設計大賽是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主辦、深圳市羅湖區住房和建設局特別支持、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戰略合作,面向全國在校環境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公益性大賽。大賽先后有近1000所高校,逾六萬名學生參賽,大批獲獎者得到了實習及就業機會,為行業培養輸送了大量優質人才,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高校學生設計賽事。
“中裝杯”全國大學生環境設計大賽舉辦之初,即以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為宗旨,八年來,“中裝杯”帶領行業專家、企業領導、一線設計師、大賽導師走進高校,和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分享行業態勢、企業用人需求、從業及設計經驗,指導應屆生參與大型項目,為學生從學設計到做設計提供全面指導。
2022年3月25日下午,從學設計到做設計——“中裝杯”全國大學生環境設計大賽參賽指導及設計交流首站線上直播活動成功舉辦。協會及行業領導、高校師生、企業代表、設計師、媒體等2.3萬人線上與會,共同感受設計之知行合一,從理論到實踐的精彩歷程。
活動中,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明杰發表在線演講。
演講現場視頻實錄
演講全文——
感謝今天給我這樣的一個機會跟平臺,跟大家跟廣大的學子就分享一下我關于對于設計師職業發展的一些一些想法和一些經歷。
今天我要講的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我想說一下結合自己的一些從業經驗,說一下從學生到一個成熟的設計師的一些體會,發展的體會。
第二個就是我會分享一下我近期我們這邊做的一些近三年要做的一些項目,給大家匯報一下。
從學生轉變為設計師?
要過四關!
第一個,從學校畢業到專業的設計師,通過我將近18年的設計生涯,我總結,其實要過四個階段,就是要過四關。
第一關,從業1-3年,技術關。
從學生到設計師身份的轉變,要面臨最新的裝修材料工藝,設備設施,法律法范,這三大方面分類繁多,要打牢基本功。
為什么?因為我們從學校一畢業,其實學的都是理論一些藝術方面的一些修養和專業的課程。當然我們從職業應用的角度,其實可能同學還欠缺很多,包括我們用的一些材料,工藝工法,這些在學校里面可能就會比較薄弱一些。
因為我們特別是裝飾行業材料會比較的繁多,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能,除了美感以外,除了美學以外,特別是在我們現在國家十四五時期更加強調健康宜居以及環保,包括低碳,包括雙碳材料的環保性,材料的健康性,還有它的安全性,比如說消防等等性能,其實都是很重要的專業的一些知識。
所以我們在材料構造方面,工法方面,以及我們在法律規范方面,我們做設計的時候,原來可能在學校都是天馬行空,就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但是工作的時候這個項目就是落地的,我們需要消防上疏散上都合規的,包括節能配件方面都合規的,所以就還需要解決法律法規方面的一些一些基本功的打牢;以及設備設施方面,包括燈光照明、采暖通風、溫度濕度,還有一些包括聲學等更細微的一些因素,其實都需要考慮。
所以我總結一下材料工藝、設備設施,還有法律法規,這三項其實就是我們要過的技術關,就是我們通過其實三年應該是比較短的時間,一般來講我們要做到比較扎實的技術能力,需要3~5年的時間能全面的掌握各種類型的識別,空間設計的這些技術,結合我們原來的一些藝術的能力,綜合在一塊,其實才成為了一個職業設計師的最基礎的能力,而且是最基礎的能力。
因為我們并不完全是純藝術家。純藝術家可以不管人的實際需求,我們可以自由創作,但是設計師需要營造一個真實的落地的、真實人居的一個環境空間和行為,要提供這樣的一個場所,所以從技術到藝術,具備這樣的一個能力,才具備一個設計師實戰的能力。
我是比較幸運,因為我第一個項目跟著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先生在做。
我第一個項目就是崔愷院士參與一個重大的項目——拉薩火車站項目,青藏鐵路通車以后的在西藏第一個火車站,拉薩站的站房,站房有4萬多平米,是一個相對大型的項目,包括進站出站后以及候車區,還有各種獨立的VIP房房間。
我剛一畢業就遇到這么一個重點的項目,而且又是一個非常具有政治性意義的項目,也同時非常是又是崔愷院士開始的一個建筑設計,所以這個壓力還是比較大。
當然也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復雜的完整的項目,才會讓我對于如何從技術層面,做好一個稱職的設計師,我才能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所以大家我覺得一工作一定要對最好能有一個機會能接觸大型復雜項目,這樣我們對于設計的技術會有更全面的更系統的了解和結果。
這就是我覺得前3年或者前5年的第一關叫技術功底,也叫技術本底觀,對于一個設計師。
第二關,從業3-6年,社會關/工作關。
想做事,先做人。這個階段,要培養自己對工作的敬畏心,培養對甲方的責任心,對同事的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次獨立負責過一個項目,就是我們北京首發集團大廈的項目。從這個項目上,我確實跟一些老前輩學習到了這個叫怎么去對待職業,怎么去對待團隊,怎么去對待業主。
因為我們在這個項目中,有一次,跟甲方,也就是北京市交通委的領導做匯報,但是我們項目組的小伙伴遲到了。
當然我是準時到的現場,給領導們匯報,但是因為我們匯報的時候需要結合效果圖,結合材料樣板,整體給領導匯報,但我另外兩個同事,因為這個堵車,可能也是還是昨天也是加班睡得比較晚,他們起得晚,所以遲到了很久,遲到了近半個小時,所以對于我的匯報效果影響很大,我手里沒有材料,就是只有對著領導“干講”。
所以在前半個小時,也就是強撐住這個場面,在給領導在一邊匯報,同時一邊在圓這個場,當然我內心可能也很糾結,也埋怨那兩個遲到的同事,我也覺得如果作為一個設計師,不能遲到。
但作為一個設計負責人,也要承擔一些擔當的責任,比如說在突發情況下,你如何去應對這些困難,如果去包容的同事,如何去體諒你的同事,怎么要擔當起來,而不能說出了問題就甩鍋。
所以通過這個項目,我覺得要學習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做一個團隊的領導人,怎么做一個負責人,就需要有擔當,不甩鍋。
第三關,從業6-10年,誘惑關。
這個階段,會有一些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機會,如何去取舍?
有一個10萬小時定律,同時就是如果你沒有經過對一個專業,一個行業有10萬小時以上的打磨和鉆研,其實你很難成為這個領域有競爭力的人。
所以如果我們10年專注的在做一件事情,一個行業或者一個職業認真的去做,我覺得10年以后應該都是這個行業的中流砥柱了,或者是專家級的了,但是其實就是在工作6年到10年之間,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分叉和誘惑出來。
比如說創業的誘惑,自己當老板,或者是被一些更高薪的別的行業挖走了,或者是覺得別的掙錢機會,或者是不做設計了,或者是去當甲方了等等,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機會。
這個時候其實人的變化很大,因為我在工作在6~10年的階段,我也收到過很多獵頭的邀請,比如說讓我去著名的房地產公司工作,當所長或者當副院長,年薪都是現在的我當時的4倍甚至是5倍,是有很大的一些誘惑。當時我也是最需要錢的時間,因為30歲出頭多一些,其實方方面面都需要金錢。
其實也會有一些思想上的波動,但是我最后還是覺得最喜歡設計,還是覺得做設計是最就能體現我個人價值,所以沒有去為了一個特別高的高薪,去選擇自己不喜歡的角色,最終還是希望能在一個職業上長線發展,好飯不怕晚,要對自己延遲滿足,這可能也是能在40歲以后能有比較大的收獲。
第四關,從業10年以后,行業關。
可能會進入到一個瓶頸期,瓶頸期怎么去處理,或者是一個職業的疲倦期,怎么去化解?之后再走向更高的一個平臺。
我們努力了工作了10年以后,其實我們這些設計師都很成熟了,有的甚至有獨立的一些比較好的作品或者比較好的一些聲望的時候,他就會進入到一種認知上的瓶頸期。
因為其實容易學的就是我們很容易能學的東西,在10年左右就都學到了,比如說規范法規、材料、工藝、技術、措施,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對就是擺在面前的,我們就可以觸手可及就可以學到,包括做人做事,其實我們都會相對成熟,到了10年左右,當然就越是在這樣,越是這樣,越是在一個相對到了一個平臺,有了一定職位,有了一定認識,也有了很多項目的積累,業績的積累,我們就發現在往上我們要再走一個境界和臺階,其實就是很困難,就是你要突圍的地方在哪,未來我們的選擇,更精進一步的選擇在哪?
是走向設計經營的一個賽道,還是去做設計管理,還是去做創作大師,還是去做總攻型的這樣的技術大拿等等,這個時候又到了一個岔路口,應該怎么去提升?這屬于二次選擇,所以人們說大學畢業的時候是人生的第一個“20歲”,就是四十歲以后,因為我就說就是人生第二個“20歲”,也是面臨著一些真正的考驗的到來,一些選擇,一些職業更加細微方向的的選擇,放棄一些考驗。
所以這個也是在我工作10年到15年左右的時候,因為覺得好像自己也差不多,也是當了一個校領導能帶領團隊,也獲了很多獎,也有一些作品完了,設計里面該懂的也都懂了,覺得自己還不錯,但有時候比較迷茫,就未來該如何去精進,所以這個時候就一直在找找對標的榜樣。
還是問自己的內心,就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什么,去做設計的經營,設計的管理,設計的運營,是創作,還是技術?就這五個方面。
其實,對于我個人來講,最后還是鎖定在創作和技術的側重上,可能覺得自己這方面的核心能力會更強一些,所以決定走接下來40歲以后還是決定走創作和技術的這條線。
我目前往后的所有工作的重點都圍繞著這些,包括我每年有一些寫作的計劃,出書的計劃,特別是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是因為我們之前做的觀演劇院比較多,我也是出了一本觀演空間的專著。
到了這個階段,我是認為我應該創作的縱深方向在加強,所以我就要出書,我就要參與更多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跟業內的更好的一些設計師進行學術的交流。
所以我現在的工作重點原來是圍繞著設計,現在也是圍繞著更好的、更地標性的設計,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打造設計平臺,圍繞著我們創意的獨特性,就是我們在市場上的一個獨特性,要強化打造這個品牌,就是要通過設計的角度,去帶動這個行業原創能力的發展,包括創新的發展。
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你必須要對其實不是一個團隊的問題,不是一個項目的問題,也不是某些大獎的問題,其實你要對這個行業有所想法。
甚至包括你自己的一些做法,要對行業的發展,看看能不能有一定的處理。我覺得可能到了這個階段要突破瓶頸,要想更加清醒的需要提升我們的維度,提升我們的格局境界,去思考你的本行業。
瓶頸期的這一關,就是怎么如何突破瓶頸期,如何克服倦怠期,如何提升思維的維度、廣度和格局來打破,每個人自己的發展的自古其實跟環境沒有太大關系,完全是自己的思維思想的認知,所以就到了第四個階段,要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認識。
所以我就總結一下這四個方面,是我認為的一個逐漸成熟,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的一路走來的一些體會。
大型公共建筑項目分享
我隨后我把我們團隊近期做的一些項目,簡單給你給大家分享一下。題目是《復雜的真實性與真實的復雜性》,何為真實性,何為復雜情況?
我們這么多年做的都是大型的公共建筑,我們對于大型文化類的公共建筑會有一個設計手法、設計流程的體會。
公共建筑空間室內設計,我們國內最早基本上是叫以建筑裝飾的這樣的一種概念為主導,當然進入到我們現在這個情況,它也就是設計容納的內容會更為豐富復雜,這里面無論是生理的需求,就是我們日常的這些溫度、濕度、熱度,包括照明等等,還有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在一個空間里,你要得到一個什么樣的一種心情的愉悅的東西,或者是文化上的歸屬感。
所以我們在做這樣大型空間的時候,我們首先第一步會判斷空間屬性,這是一個功能性空間,還是一個精神性空間,是一個流通性空間。
同時判斷建筑結構本身的邏輯性,因為現在我們是杜絕這種沒有意義的裝飾的,特別是在我們現在的一個設計環境下面,就裝飾,因為我們現在就講究一種低碳。
因為大量的裝飾,沒有意義的裝飾,其實是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從可持續性發展或者綠色角度來講,我們現在都是需要簡潔、簡約的這個層面,所以我們對于建筑本體的結構的表達,在大型公共空間里面是很重要的。
之后還有我們的室內設計專業獨立性很強的一些手段,比如說照明,比如說聲學,比如說藝術品陳設等等的一些營造,來營造更為豐富的人性化、空間藝術化、空間復雜性。
所以目前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先考慮問題會非常龐雜,所有的這些大空間的真實的結構表達,還有這種我們細微的這種空間情境的營造,就在任何一個項目里都需要找到所有這些不同項目的不同的平衡點,跟細微的這些差別。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我們做設計的時候要判斷一個空間的屬性,我們的設計的所有的語言手法措施都是圍繞著它真實的屬性,交通空間、酒店空間或者是辦公空間,它的手法就會不同,還有我們從建筑內外整體語言的貫通,以及我們大型空間,為了去摒棄那些浪費的沒有意義的裝飾,我們對于結構的真實表達。
還有就對于目前我們室內空間怎么樣能盡可能地多多引入自然環境,比如、陽光、空氣一些這樣的,讓室內跟室外盡量的完全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這些都是對于大型空間很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及我們在建筑的容器里面,容納復雜的認知,社交人文的一些消費的場景,包括我們現在越來越關注的沉浸式的這種商業的空間。
還有我們在原來的裝飾性的這種概念的基礎之上,我們沒有更加明晰的分別結構和裝飾的這種關系?
第一個項目,我們這個是在四川做的一個項目,成都安仁博物館,這是個音樂廳,這個項目在我們是跟冬奧會場館的李興鋼大師跟他合作的一個項目。建筑是李興鋼大師做的,我們做的室內設計,項目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就是它的坡屋頂,坡屋頂的一個建筑體量之后,里面都是拱形的混凝土的這些承重的墻,要形成一個原理化的空間,這個是我們設計過程中的一些草圖。
您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方案也是從原來的中間就裝飾性比較強,語言比較復雜,逐漸就還原成建筑空間,就語言越來越簡單,純粹就體現出建筑的原本的美,這是我們最終的效果,體現出建筑原本形態的幾何和結構的美。
但是我們把照明還有舞臺機械以及舞臺燈光照明,都隱藏在所有的結構里面。
第二個項目是我們在北京的一個天橋藝術中心的項目,這個是我在2013年投標中標的項目,在2015年就交付使用,這也是一個專門的劇院,專門的音樂廳,音樂劇的劇院,這是它的北邊的音樂。建筑整體上還是延續了老北京民居的尺度,就比較親切,也會有一些中式的語言。
第三個項目是我們跟融創一個合作的項目,這個是東方影都秀場,秀場是專門這種演出形態是專門從美國引進的,引進的它是專門為一個獨立的舞臺劇而定制的劇場。我們里面用到了很多海洋的元素,包括仿真仿生的海洋生物的元素,都是曲線的,很優美的一個空間。
最后一個項目也是我們跟清華大師合作的一個項目,這個也是今年北京冬奧會的一個項目。崇禮的太子城高鐵,同時高鐵通廊也作為冬奧會頒獎的一個臨時的備用廳。我們處理這個項目的群體是一個冰雪小鎮,室外都是商業的冰雪小鎮步行街,我們做了這塊,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它的一個結構本身特別漂亮,一個采光天窗,雪花狀的天窗,陽光就這么灑下來,這就是前廳的一個基礎效果。
而當我們的方案就是要體現建筑結構本身的美,保留盡可能的保留建筑原本的空間力度,清水混凝土的墻面,天空自然就這樣下來,這空間里面就跟外部的自然環境是完全的一個緊密的滲透。
好,我今天的分享匯報就到這里,希望我們“中裝杯”全國大學生環境設計大賽,給我們中國發掘更多的行業新秀和設計新秀,也希望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學校取得優異的設計成績。
相關文章
- 中孚泰丨長春市規劃展覽館及博物館項目規劃展覽館布展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務所作品|Simple Art美術館
- 簡美之境 山語銀城150平方米住宅設計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務所作品|泰國鋁石窟文創場
- 殿堂級之作天橋藝術中心如何打磨?
-
王耀:滿足客戶的客戶需求 才是好作品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筑裝飾設計企業應該如何應對?作為設計院的領導,如何引導職場新人快速適應崗位
- 張展翼:平衡設計中的邏輯和非邏輯
- 劉亞濱:青春一路狂飆
- 設計師高媛:沒有完美的設計,都有不同的遺憾
- 優秀指導老師專訪 | 從選手到導師 周夢琪的“中裝杯”之路
- 中裝新網專訪 | 蔣燕微:用熱愛,譜寫設計的每個篇章
- 中外建姜靖波:深化設計未來也許更多是經驗和軟件的結合
- 鴻樣設計鄭惠心:創造多方共贏的互動空間
- 南通裝飾設計院秦嶺:成功的設計創意是實現得了的!
- 蔣繆奕:豪宅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
什么是設計師的成本與價值
近日,《你個設計師有什么成本?》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講了一個故事,表達了大眾對成本的理解,也提出了一個有
LINKS
中國室內設計與裝飾網 | designboom設計邦 | 新華網 | 中國建筑新聞網 | 搜房家居網 | 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 | 中裝設計培訓 | 鳳凰家居 | 中國建筑與室內設計師網 | 中國網建設頻道 | 筑龍建筑設計網 | 視覺同盟 | 湖南室內設計師協會 | 城視窗 | 中裝協設計網 | 非常設計師網 | 新家優裝 | 行走吧,媒體團! | 新疆室內設計聯盟 | YANG設計集團 | 中式設計 | 大宅國際別墅裝修設計 | 四合茗苑中式裝修 | 設計王DesignWant?&?住宅美學Living&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