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趨勢人物 | 李友友:私宅設計領域的“極簡主義者”
來源:中裝新網 時間:2022-03-29 18:19:01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在中國建筑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個建筑師在40歲之前是不會成名的,都是在實習。”
把這句話放到私宅設計行業,或許同樣適用。從學習畫圖紙到成為一位資深私宅設計師,除深厚的美學造詣外,更離不開時間所賦予一個人的閱歷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
而放眼當下私宅設計市場,一方面,后疫情時代大眾對健康住宅的重視,催生了其進一步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多年來的粗放發展加之商業化為其帶來的負影響:入行門檻低、千篇一律的風格模板、為追求效率而盲目抄襲、對人本主義的忽視......
因此,在這個正如雨后春筍般生長的私宅設計行業中,一個成熟又懂如何真正表達生活的私宅設計大師,在整個室內設計師群體中占比并不大,而年輕的后起之秀更為稀缺。
但80后新銳設計師李友友是一個例外。從2008年入行到2014年創立李友友設計,始終專注于私宅設計領域的他,不僅構建了自成一派的現代極簡風格,并在“空間流動性”理論的承續與創新中,打破傳統空間邊界,進一步通過比例、光線和物料的運用,將外在的設計語言延伸到家庭關系、親子互動等內在的情感層面。
一位業主曾在給李友友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友友對于極簡設計理念的講述打動了我,好像友友團隊就是我一直在找的設計公司,因為在你的方案講述間,我們仿佛觸摸到了家的溫度。”
“慢工出細活,從創業初期至今接手的100余項目中,幾乎每個項目都做出了我們與業主共同理想中的樣子”。如今,隨著設計實踐與理論的積淀,這位年輕設計師,從被一個個業主的肯定逐步為業界熟知,并相繼攬獲意大利A’Design、美國Muse設計大獎、Andrew Martin年度推薦設計師等眾多國際知名大獎。
2022年,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特邀專訪創始人李友友,一起深入聊聊其在私宅空間中的設計之道。
李友友
李友友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
-
畢業于南大及中山大學MBA工商管理碩士,系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碩士(在讀),進修于中國美院現代設計高研班及亞太酒店設計高研班。
他倡導“空間流動性”理論并深度踐行,于2014年創立李友友室內設計公司。他擁有深度的理論支持與詳實的實踐經驗,在設計中堅持為每一個空間環境找到最合適的物料,從功能、美學與預算等多個維度考量,追求極致的設計效果與居住體驗。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家宅,是生活的真實反映,能予人溫暖的慰藉,其設計于極簡之中透射出生活方式的豐富度。
# 01
這是一套有溫度的設計方法論:
以流動空間引導長久而親密的家庭關系
2008年,在一本名為《密斯·凡德羅作品集》的書中,李友友被密斯所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的設計手法所深深吸引。與傳統住宅不同,范斯沃斯住宅以大幅全透明玻璃取代了阻隔視線的墻面,袒露于外部的鋼結構也均被刷為白色,整座房子的極簡造型與周邊景觀相映成趣,又被稱為“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同時在內部結構中,其隔斷柜體并未觸及天花頂,這使得自然光與風透過頂部,流動至空間各處。
范斯沃斯住宅(圖片源于網絡)
范斯沃斯住宅一經面世,便引起業界不小爭議。一方面,其獨特的住宅造型與極簡風格,堪稱設計史上的一次突破,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其全玻璃式的透明設計,與人們所追求的隱私性背道而馳。
但作為極簡主義的擁護者,李友友認為在密斯·凡德羅的這一實驗性產品中,包含著關于人與空間、光影形式與內部結構等抽象思考,十分值得被運用于具體的私宅設計中。而這一想法,也在后來他研究蘇州園林的設計時,再次得到了印證。
“蘇州園林與密斯·凡德羅的空間流動性一脈相承,前者的借景與對景,后者的隔斷破除,均讓內部空間處于一種相互流通的狀態,營造出回流的雙動線,這樣一來,無論是空間的縱向還是橫向,都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光影與風。尤其中國園林大都占地狹小,但移步換景的構思,讓原本狹小的園林多了幾分趣味。”
由此,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李友友設計于2014年提出了“柔性開放空間”,而后于2016年分別提出“流動空間”、“全面空間+親子互動”。
· 柔性開放空間
傳統中國住宅中,空間的構成方式為私密+公共空間,而這種采用厚重墻壁劃分空間的封閉式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原本的空間面積,亦不利于空間光線的流通。對此,李友友從密斯·凡德羅的流動空間美學出發,在打破空間隔斷的基礎上,令空間回歸開放與自由的狀態。
這一理論首次在2014年的南航空姐之家得到應用,值得一提的是,該理論不僅是李友友對密斯·凡德羅設計手法的大膽繼承,同時在跨越一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中,李友友更是開創性地針對密斯·凡德羅的無私密性的空間不足做了優化,以柔性的開放空間,重新界定空間邊界遮蔽與通透的尺度,實現“開放”與“私密”間的平衡。
· 流動空間
流動空間的提出,結合了密斯的流動空間美學與蘇州園林的回流動線。該理論的實踐,讓自然風與光在空間中形成對流,同時將蘇州園林中院筑疊錯、游廊宛轉、景境融通和亭臺秀逸的內在氣質,應用于當代居住空間中。
“如果你把中國的客廳比喻成蘇州園林的中庭,蘇州園林進去之后是一個照壁,經過游廊后來到中庭便豁然開朗,中庭就是你的客廳,庭院兩端就是廂房,窗戶打開自然風形成對流,經過客廳到不同房間。”李友友向我們闡述道。
· 全面空間+親子互動
全面空間理論衍生于極簡的流動空間,指一個可以隨意布置、改造成任意形式的空間。李友友認為,住宅具有生命周期的屬性,時間的推進必然令人的需求發生變化,如果打造一個極簡的全面空間,人們就可以隨意改造空間內部陳設,讓隨時變更的需求得到滿足。
親子互動與空間開放、流動有著極強的關聯性。2016年,在陸續接手7-8個幼兒園項目設計后,李友友在教育專家的專業指導以及對各地幼兒園的實地考察下,開始思考如何將親子教育體系置入私宅空間。
基于對空間結構、動線、光影等設計探索,李友友發現當空間形成回流動線時,人的視線也會形成對流,進而讓家人在從一個空間看向另一個空間時,于不經意間看到自己的父母、太太或孩子,生發出真實的情感互動,這也私宅空間的核心之處。
從“柔性空間理論”對空間格局的打破重塑,到“流動空間”動線、光影、比例等元素細致考量,李友友一面精于設計探索,以敏銳的洞察力汲取真正有價值的設計手法,應用于當代住宅設計中;一面敢于打破傳統設計邊界,重新定義私宅空間的呈現與表達。
而如果說這兩個理論是對空間美學表現形式的創新,那“全面空間+親子互動”則更深入于私宅空間的本質:長久而親密的家庭關系,在理性的設計解決方案外,為私宅空間注入家的溫度。正如李友友說的那樣:“一個好的家宅,是生活的真實反映,能予人溫暖的慰藉。”
李友友設計辦公室
# 02
私宅設計的意義是什么?
“設計并非改變生活方式,而是要幫業主找到更合適的居住模式”
談及設計的意義,生活方式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尤其在注重品質生活的當下,人們普遍的共識是設計要改變或引領大眾的生活方式,曾經李友友也這么認為,但經歷了眾多案例的打造后,他在與業主的交流中發現,這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觀點。“在審美個性化的今天,生活方式是非常自我且對內的,設計師并非要改變它,而是應該幫業主找到更合適的居住模式,讓家庭關系越來越融洽。”
因此,李友友的設計之于業主的居住模式,更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曾經有一個三口之家,夫妻關系不是很融洽,女方是全職太太,所以男方經常會認為,家里只有他一個人在為家庭付出,而且他們的11歲女兒也很叛逆。在設計過程中,我們調整了動線,拆掉了女兒房和客廳之間的墻面,從而讓家人間的視線產生對流:父親坐的位置是90度,與入戶區成45度,抬頭就可見廚房,不經意間也可看到,妻子進門時提了很多菜也是很辛苦的,而妻子在廚房做飯也能看到,沙發上的老公因工作疲憊而睡著。后來這家的岳父找到我說,家人間的關系已經好很多了,互相之間有了更多的包容。”李友友與我們分享道。
市二中學區房
-
同時,這也是李友友一直以來堅持極簡風格的原因,在他看來,如果在空間上做了很多造型和顏色,就會強化使用者對空間的視點,而只有當弱化這些時,家人的交流互動才會前移。正如他對此的生動比喻:“極簡空間如同美術館,而每天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居者,則是行走在其中的藝術藏品,家人彼此間的珍重與情感也由此產生。”
在李友友的筆下,有對設計理論的深刻洞見,也有對居住模式的重新定義;有縝密理想的空間邏輯體系,也有感性純粹的人文關懷,在專業專注的潛心實踐中,一個個優質而獨特的設計作品便由此誕生。
▍千燈湖一號花園
依托“全面空間,自然互動”的核心理念,設計師抽離出體塊的完整性與隔斷的可變性,以大面積的留白將空間還原至極簡,功能空間的防守機制被打開,自然流動的格局被重構。環視里外,空間以一種低飽和、不喧嘩的姿態,徐徐展開生活的日常畫卷,靜謐安然,內蘊詩意。
▍新理想之家
摒棄原始空間多余的墻和門,設計師將空間全局打通,形成一個洄游流轉的自然空間,在這里,濃郁的美學底蘊與現代極簡的表現形式,呈現出極致工藝與原生質感的完美融合,生活儀式感也隨之展開。
▍廣州云山詩意畫舫居
本案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家,設計師從打破傳統空間定義出發,以自然光與風的對流,將公共區與私密區重新分割界定,以此營造“親密無間又互不打擾”的和睦生活氛圍,令三代人相互的關系變得更加純粹。
▍廣州云山熹景住宅
在本案中,設計師在解決空間的實際功能需求之外,于墻與門之間保留一些模糊地帶,在巧妙地把握了空間邊界遮蔽與尺度的同時,讓生活的真實情境決定最佳的使用方案,令空間本質回歸到居住者的內心意境。
▍佛山金域濱江
從空間流動性入手,設計師在本項目中,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對空間進行了重新合理布局,在打通空間的基礎上,以多功能柜體替代傳統空間的隔斷設計,保留居者私密感與安全感的同時,亦重新定義了開放與私密之間的關系。
▔
曾有人說,中國私宅設計之所以相對落后,是因為很多設計師還未形成自身的職業追求,更沒有對其保持長期主義的鉆研與投入。但在李友友的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持續深耕的長跑者,既有專注于研究設計理論的耐心,也有對于極簡主義風格的純粹堅守。
同時在生活品質愈來愈被重視的當下,我們也很高興看到這樣一位精于專業、不斷創新突破的青年設計師,以真誠向上的力量,擔負起為大眾構建美好生活的社會責任,賦予人們善良真切的人文關懷。
談及未來,李友友說道:“我們會繼續專注于對現代極簡主義的私宅設計與研究,也希望以‘全面空間,自然互動’的設計理念,幫助更多客戶打造富有建筑感與空間流動感的居所,不僅僅提供一個理性的空間解決方案,也透過全方位量身定制的設計,真正創造幸福美好的人居體驗。”
以實現城市品質人居生活為出發點,「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以設計為鏈接,發現趨勢、探索產品力,贊頌中國好設計。
我們堅持設計的人文理想,定義在地產、設計與大家居領域,以全球化視野挖掘商業環境,以專業的設計產品力邏輯來經營該平臺。我們鼓勵推陳出新的研發,真正為人居環境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關注在設計領域鉆研與精耕的人物,讓專業者輸出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報道優秀的地產產品體系、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與軟裝設計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顧過去,正視當下,看見未來
翻開《DT趨勢人物》訪談集,你將迅速發現這是一座扎根地產設計領域橫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究的智庫,我們與活躍在海內外地產、設計界一線的領軍人物展開深入對話,回溯成功企業發展歷程,發現與分析前沿信息,同時呈現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思考。
# 出品
總編 / Melody
產品總監 / Jeff
華南主編 / Nina Fang
撰寫 / Tom Lin
原創內容,非授權不可轉載
相關文章
- 中孚泰丨長春市規劃展覽館及博物館項目規劃展覽館布展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務所作品|Simple Art美術館
- 簡美之境 山語銀城150平方米住宅設計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務所作品|泰國鋁石窟文創場
- 殿堂級之作天橋藝術中心如何打磨?
-
王耀:滿足客戶的客戶需求 才是好作品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筑裝飾設計企業應該如何應對?作為設計院的領導,如何引導職場新人快速適應崗位
- 張展翼:平衡設計中的邏輯和非邏輯
- 劉亞濱:青春一路狂飆
- 設計師高媛:沒有完美的設計,都有不同的遺憾
- 優秀指導老師專訪 | 從選手到導師 周夢琪的“中裝杯”之路
- 中裝新網專訪 | 蔣燕微:用熱愛,譜寫設計的每個篇章
- 中外建姜靖波:深化設計未來也許更多是經驗和軟件的結合
- 鴻樣設計鄭惠心:創造多方共贏的互動空間
- 南通裝飾設計院秦嶺:成功的設計創意是實現得了的!
- 蔣繆奕:豪宅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
什么是設計師的成本與價值
近日,《你個設計師有什么成本?》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講了一個故事,表達了大眾對成本的理解,也提出了一個有
LINKS
中國室內設計與裝飾網 | designboom設計邦 | 新華網 | 中國建筑新聞網 | 搜房家居網 | 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 | 中裝設計培訓 | 鳳凰家居 | 中國建筑與室內設計師網 | 中國網建設頻道 | 筑龍建筑設計網 | 視覺同盟 | 湖南室內設計師協會 | 城視窗 | 中裝協設計網 | 非常設計師網 | 新家優裝 | 行走吧,媒體團! | 新疆室內設計聯盟 | YANG設計集團 | 中式設計 | 大宅國際別墅裝修設計 | 四合茗苑中式裝修 | 設計王DesignWant?&?住宅美學Living&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