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焦點 > 內容頁

設計趨勢人物|丁劭恒:讓建筑成為文化

來源:中裝新網 時間:2022-01-22 11:41:07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近日,ADARC 【思為建筑】辦公室迎來了喬遷之喜,DT設計趨勢有幸探訪,并與其創始人、設計總監丁劭恒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談。

近日,ADARC 【思為建筑】辦公室迎來了喬遷之喜,DT設計趨勢有幸探訪,并與其創始人、設計總監丁劭恒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談。

站在ADARC 【思為建筑】新辦公室樓下,透過全透明落地玻璃可以看到純白色調的弧形樓梯,拾階而上,琳瑯滿目的建筑模型及整面墻的書籍映入眼簾。見到丁劭恒先生時,他剛結束下午的工作會議,迎面走來,其儒雅的氣度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賦有藝術氣質及文化素養的當代知名香港建筑師,丁劭恒先生一直投身于公共文化建筑實踐,致力讓當代建筑成為具有內涵的文化載體。承先啟后融匯中西,丁劭恒先生近年在建筑及城市設計領域進行大膽破格的探索,于中國內地、香港及其他亞太地區,主持設計了眾多獲獎無數的建筑藝術精品。其作品遵從以人、文化及場所特征建構的特殊價值觀和理念,以東方在地人文要素為創作語境,致力在詩意與理性之間探索平衡。

此次訪談中,丁劭恒先生以其國際化的視野、從業多年的豐富經驗,講述了關于城市化進程中房地產行業的轉變以及住宅需求升級等議題,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3.jpg

丁劭恒

ADARC思為建筑 創始人/設計總監

香港執業注冊建筑師

香港建筑師學會會員

美國建筑師學會會員

-

丁劭恒在國際多元文化中成長求學,于美國德州大學研究院獲得建筑學及土地經濟學雙碩士,其后獲得法國巴黎商管博士。丁劭恒曾任職英國和美國多家著名建筑設計事務所,回流香港后以聯營董事及合伙人身份任職于超過150年歷史、世界享負盛名的Palmer and Turner建筑設計集團(P&T巴馬丹拿)香港總部。

自創立ADARC 【思為建筑】以來,丁劭恒持續深耕公共文化建筑及城市更新領域。其個人及作品近年獲得眾多國際設計殊榮,包括香港建筑師學會最高榮譽HKIA年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AIA美國建筑師協會文化建筑獎、CTBUH世界最佳高層建筑獎、中國魯班獎、蘇格蘭Chivas大中華區文化建筑師獎、廣州設計周IAF最佳公共文化建筑大獎、香港杰出青年建筑師獎、AMP美國建筑大師獎等。丁劭恒曾作為聯席策展人、學術主持人、參展人等身份參與香港建筑雙年展、臺北設計周建筑展、廣州設計周建筑展、羊城設計聯盟深圳建筑展、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等國際設計活動,其作品和論文也廣泛發表于國內外眾多專業及學術媒體。

此外,丁劭恒于中港兩地服務眾多公職,包括HKIA香港建筑師學會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委員會常委,香港建筑師學報編委,中國建筑年鑒編委,香港建筑雙年展聯席策展人,香港旅游發展局專業顧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客座導師、教授,YCDA廣州羊城設計聯盟學術委員會主席,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會等。

# 01

核心價值觀

讓當代建筑成為具有內涵的文化載體

DT: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公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丁劭恒:懷著打造一個精品創作工作室的初衷,為各種不同領域的客戶提供充滿活力和感染力的設計解決方案,ADARC【思為國際建筑師事務所】由美國ADARC及澳洲MCG兩個設計團隊于2005年合并成立,目前企業總部設于香港特別行政區。隨著團隊的業務重心逐步移向亞洲市場,事務所持續拓展澳洲工作室,并于2008年分別在廣州及上海成立了分公司,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并與國內甲級設計院 PRC Class One Design Institutes 聯合成立子公司推動中國大陸的項目工作。時至今日,ADARC 【思為建筑】已發展成為集聚過百精英設計師、聚焦于精品創作的專業設計團隊,以亞洲國際都會香港為總部基地,以國內一線城市為紐帶進行類型廣泛的設計實踐活動。團隊的創立是基于感性的“思”和理性的“為”,我們希望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賦予作品豐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藝術氣質。

ADARC 【思為建筑】為國際性的先鋒建筑設計機構,通過在香港、廣州、上海、澳洲悉尼等各具背景的國際團隊/分公司為亞太區和中國大陸的不同類型項目提供針對性的創意設計服務。ADARC 【思為建筑】為實踐當代先鋒建筑及城市設計而存在,團隊以極具前瞻性的都市規劃、城市更新、建筑設計、文化保育、TOD綜合開發、生態景觀、及室內設計為工作核心,以跨專業、跨學科的立體工作模式為具有眼光和國際視野的客戶提供從項目策劃、概念設計、深化落地到建設運營的全局綜合設計服務。

DT:ADARC 【思為建筑】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又是如何體現在設計之中的?

丁劭恒:在此方面,美國現代主義建筑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一番話對我們甚有啟發,他曾說:“意志的存在超越了形式,超越了技術和手段的局限,它只等待著有一天被揭示,這就是建筑以及它體現出的不可量度的特點和價值。”這正也是Architecture(建筑學)和 Building (建造物)兩個字的根本區別。

今天,作為建筑師的我們,深深認同建筑之所以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并非只賴于建筑物本體存在的經濟價值,而更深、更廣的是建立在建筑設計背后的深層意義和意志之上。這是ADARC 【思為建筑】一直致力追尋并力圖反映的核心價值。我們尊重歷史和傳統智慧,但并沒有安于既有的價值系統當中,而是選擇了探索未知和開發未來。

正如ADARC名字的由來,“Atelier for Design Advancement : Reinvention + Creation”。Design Advancement - 創作過程的迭代進化,意即我們更側重設計過程的理性探索而非僅注重設計的最終結果;Reinvention - “承先”,是指我們尊重歷史并加以再創造;Creation - “啟后”,彰顯著我們勇于嘗試新的創作和探知新的事物。

設計本質上是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之中建立理性關系和秩序的過程,是在解決基礎功能之上為構建文化價值而進行的深度智力行為。優秀的設計必須力圖體現出設計和建造的時間和場所的特征,平衡經濟效益和環境資源,針對不同的規劃、場地、氣侯、歷史和已經存在的建筑以及在動態變化中去尋求并找出最適宜、最得體的解決方案。

ADARC 【思為建筑】致力于讓建筑沉淀文化,讓每個設計作品投射出恰如其分的光輝和氣質。我們以對文化附加值的追求,來適應城市變遷和建筑革新的挑戰,在創造與創新的過程中,完成一份對歷史、文化、環境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讓作品成為現代文化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ADARC 【思為建筑】持續以探索具有獨特價值觀的建筑學理論為己任,并把相關理論付諸實踐,以建筑師這一特殊而跨界的角色不斷打造具有文化感染力的世界級建筑精品。

思為建筑廣州工作室

-

DT:對您的設計生涯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丁劭恒:從成長到求學到創業,每個階段都有一群人給予我很多引導和啟發。如果真的要說,就是我從美國畢業后回流香港在 Palmer and Turner Architects (P&T 巴馬丹拿)工作的導師 Mr. Remo Riva。P&T是一家超過150歷史,世界享負盛名的英資建筑師事務所,曾經設計過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中銀、匯豐、渣打)在中環的總部大樓,超過一個世紀以來仍然在不斷改變著眾多世界城市的天際線,包括上海外灘絕大部分經典的西洋建筑,以及香港中環CBD大量教科書式的城市地標。身為P&T當家和首席設計師,意大利裔的Remo 先生具有典型的南歐浪漫主義調性和品味,說話做事從來不慌不忙,永遠充滿樂觀和幽默感。他是偉大的建筑師,也是才華卓著的藝術家,巴塞爾藝術展和香港M+博物館就收藏了很多他的作品。他對于建筑、文化、藝術的熱愛以及成就,甚至處世為人之道都讓人尊敬。師承 Remo 先生多年,在他的栽培下,我曾有幸成為該事務所最年輕的合伙人之一。

每一個大師都有一套專屬自己的價值觀,而 Remo 先生的處世哲學甚至影響了我的生活理念。其中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問題或者挑戰的回應方式永遠是高度理性、從容卻又精準的,無論壓力和挑戰多大,我從沒在他身上看到過一絲焦慮和著急。很多時候尤其在中國,設計師和客戶相處都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而Remo 先生卻堅持設計師要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解決問題。在他的價值體系里,建筑師從來都是項目中整合資源和解決核心問題的關鍵人物。無論出現什么突發狀況,Remo 先生都以一句“Let it be”化解問題。某種程度上他顛覆了年輕時期的我對建筑師態度與角度的認知。所以,在我看來,設計師應該要擺脫甲乙方的二元思維模式,從大的格局和邏輯出發,以雙贏的態度和邏輯去解決問題,良性的狀態應該是設計師和客戶大家走在一起共同創作新事物,一起構建利益共同體將會走得更高更遠。

# 02

詩意的理性 | 東方的現代 | 在地的實踐

DT:您一直強調“傳承與創新,讓建筑成為文化”,“詩意的理性、東方的現代、在地的實踐”成為你創作過程中最為本質的元素,可否詳細地解說一下這一核心理念?

丁劭恒:我的核心理念分別是“Poetic Rationalism - 詩意的理性”、“Oriental Modernity - 東方的現代”、“Indigenous Practices - 在地的實踐”。

9.jpg

空間若失去詩性,建筑也將失去其生命。在我們的創作觀念里,詩意(Poetic)代表了藝術上最高形式的精神轉化(Spiritual Transformation)。讓我們的作品呈現詩意,代表著我們對建筑學在文化、歷史、社會、哲學和藝術的多維度的探索。我們的文化建筑作品始終刻意保持一份謙虛、內斂、安靜,同時具有詩的純潔,刻畫時光流轉和情感積淀在我們的建筑變得重要而深刻。

同時,建筑創作需要高度的技術轉化能力,這意味著建筑師必須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理性提煉邏輯和構建科學體系,從而把虛空的夢想轉化為現實。故此,我們必須有能力在這二元對立的概念里來回切換,相互融合。基于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呼喚,我們拒絕特定形式和風格的誘惑,拒絕裝飾性的堆砌和復制,努力讓思考回歸純粹、本質、理性,讓創作過程得到自主和解放。我們的建筑在高效解決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謀求拓展設計哲學的視覺呈現,讓空白、光線、實體、物質、事件、時間、規限等要素同時參與組織某種豐富及難以言說的情緒,幷令其處于均衡的、可持續的狀態中,建筑因此而獲得豐富的生命力及持續的能量。

10.jpg

許多人誤解所謂現代、極簡是形式和風格。“現代(Modern)”不是一種“主義”,也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精神。它代表了與時俱進、不斷變革勇往直前的勇氣。我們堅持我們的建筑實踐需要積極響應現代性(Modernity),這暗示著我們不會簡單重復或盲目拷貝過去的事物;設計本來就是創造性的行為,我們必須要么在創新,要么就在創新的路上。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我們處于東方(Oriental)文化結構的時空背景。中華文化是組成東方文化體系的重要元素;西方經歷了宗教革新和文藝復興之后,引領出啟蒙主義和工業革命,這讓西方足足領先了近現代世界好幾個世紀。處于急速變化下的亞洲,尤其是中國,需要一個具有質量的東方式文藝復興,把東方的智慧和能量激發至新的高度,這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息息相關。當下,研究東方文化復興,以東方人文價值重建文化自信變得尤為必要。

11.jpg

亞洲主要地區激烈而大規模的城市化過程,尤其在當代中國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資本主義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輸出和過度的消費行為(Consumerism)帶來了對文化歷史、生態環境、能源、交通、甚至生活方式、家庭倫理等層面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危機。全球化和網絡科技主導的社會形態過度強調實時、實效,倚重速度與流量,產品、行為、甚至思考模式都趨于消費化和同質化。處在時代的風口,我們嘗試站在理性的視覺,以冷靜的態度遠離同質化的黑洞。我們更多地抱持在地文化先導的價值觀,倡導以傳承帶動創新、糅合國際性和在地特色的設計理念。在地性(Indigenity)是對沖全球化的重要元素。在全球化和在地性的雙向作用下,我們更多的是在區域文化多樣性的維度下展開建筑的研究和討論。地域氣候、生活習性、歷史、宗教、風土和文化傳承更多是基于在地屬性而世代流傳。故此,我們在實踐(Practice)的過程中,努力讓作品呈現關于在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而不失國際化的視野。尤其在鄉村振興、文化旅游、高質量休閑度假設施規劃設計實踐活動,我們本質上是積極響應文化在地性及其傳承的迫切要求。

DT:您最近主持的文化保育和規劃設計項目“廣東清暉園古城保護與城市更新”項目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及贊譽,您在這個項目中是如何體現“詩意的理性、東方的現代、在地的實踐”并付諸實踐的?

丁劭恒:清暉園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山房和東莞可園并列為廣東四大名園。從規模、歷史價值到國家文化保育的等級來說,清暉園是廣東四大名園之首,是一座極具嶺南特色和代表性的國家級文物。整個古城片區的保育和發展都是順德社會特別關注的事情,也是順德在去年3000多個億的城市開發更新投入中的“頭號項目”。這個項目不光涉及了國家級文化資產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文化保育帶動整個順德核心城區的老城更新,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我們提到的“詩意的理性、東方的現代、在地的實踐”其實都蘊含在這個項目當中,是一次非常立體的、深刻的實踐。

首先,“詩意的理性”強調了古城詩意和風韻的保護,在平衡保育與開發方面采取了非常理性的取態。我們在城市的規劃設計、產業的升級、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上,都有著強烈的理性思維。規避大拆大建,反對英雄主義,尊重原來在地的文化基因、城市肌理、民情風俗等,保持客觀的分析。在細致謹慎修復歷史文物和街區的基礎上,科學研究各種適度發展的可能性,在保育古城風貌、輸出文化IP的同時,積極構建連接未來的機遇和載體,釋放順德在大灣區的文化魅力,為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動能。

其次,“東方的現代” 更多是在文化的維度和視覺挖掘傳統事物的當代價值。清暉園本身作為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其所具備的東方底蘊在保育和文化輸出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基礎。文物保育 (Heritage Conservation)表面上是保存過去的舊物,但實質上是處于急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經濟、建設的環境中,如何讓有價值的文化歷史融入未來整體城市發展,在傳承和創新之間做出有深度和有意義的有機結合。這正是我們通過“育城”這個理念,致力重新構建關于文化傳承與城市再生的規劃設計體系。在回應城市現代化要求、傳承嶺南文化和構建現代產業模式的多重需要中,做到微妙平衡以及形成多向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

最后,“在地的實踐”驅動著我們積極提倡社區參與。每個項目,尤其是文化保育都有它的在地性,跟當地文化和人民生活之間粘度非常高,是不可復制的。因此,基于 “在地的實踐”的思維,我們跟政府、民間很多機構都有合作,舉辦了幾十場的項目研討會、工作坊,以及各類型的匯報,與政府部門、清暉園博物館、文化界、旅游界、交通部門、小區機構等各方面持份者進行溝通交流,以實現“在地的文化”的提取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實踐。清暉園規劃項目在實踐中探索了很多文化保育和城市更新的創作手法,它是一個動態而持續的過程。從靜態的圖紙回到社區、城市的各個方面的互動,都是非常好的實踐的機會。

從市場落地與城市資產運營的維度來看,清暉園保育和城市更新項目的研究與實施是極其復雜、技術難度極大的挑戰。我們團隊的國際保育專家和產業專家,進行保育研究的同時,對城市戰略定位及產業升級進行了深度研究。同時,我們的交通團隊對老城更新進行大量城市道路的升級和地下空間的開發研究,尤其是對TOD軌道交通站場的價值利用進行專業而深入的探索。我們的土地開發專家、經濟學家、城市運營專家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務求令項目具備良好的經濟收益和可持續的運營模式。總的來說,我們團隊有幸參與并能夠駕馭如此復雜的項目,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將來我們也會繼續通過“詩意的理性、東方的現代、在地的實踐”這些核心理念去推動更多的城市更新項目。

12.jpg

清暉園歷史城區保育及城市更新?ADARC

廣州設計周IAF文化公共建筑大獎

-

13.jpg

佛山新城荷岳路步行橋?ADARC

香港A&D最佳公共文化建筑獎

-

# 03

城市化進程的拐點:

設計師要開啟“設計+運營”的思維模式

DT:您從事設計20多年來,經歷過哪些浪潮?您是如何應對的?有沒有特別深刻的故事可以分享給大家?

丁劭恒:作為專業的行業參與者,對經濟周期的起伏和市場的波動基本已經習以為常。正所謂有危必有機,反之亦然,其實每次的所謂浪潮,都蘊藏著不易察覺的風險以及深藏不露的新機遇。印象比較深刻的可能是2003香港的SARS(非典疫情)。經濟下行導致當時行業內的收縮和普遍的裁員潮。幸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底子還是不錯,隨著國內開放自由行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香港經濟谷底回升的節奏算是很好,當時很多香港建筑師包括我自己,已經開始轉型進入內地廣闊的設計市場。

那時候國內的行業機制和運作方式還在不斷探索完善階段,例如當時整村改造算是以比較野蠻生長的方式來推進。當時我代表香港P&T設計團隊主持廣州珠江新城獵德村開發的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就是現今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高德置地廣場。記憶中確實感受得到當時村民和村代表的強勢和霸氣。在眾多阻力下,我們還是成功把當時香港的人車分流理念、地下空間價值最大化、軌道交通融合概念、公交樞紐與商業體整合開發等先進想法植入到規劃中,這在當時尚屬非常創新的設計手法。

DT:您規劃設計過眾多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尤其在城市更新領域具有豐富經驗,比如香港中環海濱2050更新規劃、英國普立斯頓青年中心及樞紐站更新等。您如何看待今天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丁劭恒:今天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來到一個拐點。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行業都在增量市場上努力打拼,從房地產開發商到規劃設計專業人士都在追逐中國大規模城市化帶來的紅利,以至為追求效益而大量復制同質化產品,試圖通過速度和數量來改造城市。城市化發展到今天,某種意義上已經完成了一個階段的任務;目前增量市場的動力和份額似乎在呈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未來我們估計將迎來存量市場潛在的龐大機遇。在此基礎上,我們在積極思考如何去幫助城市轉型升級,通過謹慎觀察產業及生活模式的改變,重新認識城市更新、存量活化的關鍵問題。

事實上,現在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都已經開始轉型,比如香港的一些地產開發商,以前是關注住宅產品的去化率,追求量產,但這十年來他們從單純的房地產開發商轉型成為城市更新、文化產業和保育的運營商,甚至在商業藝術領域有出色的表現。同樣眾多內地發展商都在嘗試切換跑道,在城市化進程中,開始關注如何從存量市場上重新挖掘價值。這樣的轉變恰巧為建筑師、規劃師以及行業內不同的專業群體提供了機遇。

我認為,既然來到這個拐點,就要在新的賽道上把握好機遇。ADARC 【思為建筑】也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從以前服務新城區的規劃、新建筑的開發建造,到現在我們更多地聚焦在老城更新、文化保育,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我們不是純粹地在規劃設計上用力,而是在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產業升級以及運營層面展開深入探索和身體力行的實踐,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設計+運營’的模式。

14.jpg

香港中環海濱保育及城市更新?ADARC

香港青年建筑師獎優異獎

-

15.jpg

廣東里湖文化中心?ADARC

廣州設計周IAF文化公共建筑大獎

-

16.jpg

南海文化中心

(美術館/展覽館/檔案館/科學館/圖書館)

?ADARC/PT International HK

廣州設計周IAF文化公共建筑大獎

-

17.jpg

順德演藝中心及音樂廳 ?PT International HK

HKIA Annual Award香港建筑師學會年獎

-

DT:您曾說“ADARC 【思為建筑】為不同的業主、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和項目而存在。”以您的經驗來看,政府項目、商業項目有何不同,其各自獨特的價值點在哪里?您是如何通過規劃或設計為項目增值的?

丁劭恒:政府項目是通過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以帶動周邊地價的升值,引流資源和資本,從而激活城市綜合的活力;而房地產開發和商業項目更多的是考慮終端消費者和主流市場的需求,是從某些局部的點出發去創造市場價值,反而較少從宏觀層面、從小區、城市的維度去考慮太多公共屬性。這是我理解的兩種類型項目的根本差異。

我們工作室一直從事著大量政府主導的項目,從總體城市設計、城市更新、文化保育、綜合性文化建筑設計、TOD整體開發、生態景觀設計到慢行系統以至地下空間研究都有廣泛的涉及。我們日常的工作常常是在和不同政府、不同部門進行非常立體的合作,所以對政府項目的理解還是有我們獨特的視角。

在城市化的運作過程中,政府主導項目與市場開發項目還是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尤其是在各自生成價值的模式和賦能方式方面。從政府的維度來看,公共項目的任務當然是更多地創造公共價值,從基礎建設、公共配套、交通、生態環境、市民生活質量到為企業及產業賦能等,這些都是政府最為關注及推動的價值點。所以在與政府合作的項目中,設計師除了需要具備開闊視野和優秀的創新能力,更加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綜合能力與社會敏感度,如此才能夠在更大范圍里與政府共同思考城市、社會、生態、人文、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等問題。在大部分公共項目中,我們是以規劃師、建筑師、藝術家、社會學者、土地經濟學者等多重身份去創造公共價值和社會福祉。

18.jpg

和華環貿廣場及希爾頓酒店?ADARC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

19.jpg

羅浮山水博物院?ADARC

香港建筑師學會年獎

-

20.png

韓國松島圖書館?ADARC

廣州設計周IAF文化公共建筑獎

-

21.jpg

順德圖書館?PT International HK

美國建筑師協會全球圖書館大獎

-

# 04

住宅產品的轉型與升級

關注社區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新價值

DT:您如何看待未來住宅發展趨勢?ADARC 【思為建筑】目前在做的住宅設計有何特點?

丁劭恒:我相信未來住宅設計會呈現多極化發展的態勢。裝配式批量生產、快速建造無可否認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而且很多大型的企業、機構已經深度切入這些范疇;另一方面,建筑和建筑產品的文化價值、藝術內涵、個性化需求也是一大領域,潛在的機遇也值得關注。

我們在做的住宅類型可能更傾向于關注藝術價值和個性化的層面,對于量產化、標準化、趨于同質化的領域并不是我們團隊的研究重點。從設計的趣味性來說,個性化住宅或許能給予設計師更大的發揮空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倫理關系產生的變化需要我們在設計中思考如何重新解讀這些變化中的關系,例如我們的住宅設計特別要關注家庭的共享空間,我們一直在研究這方面的內容,希望通過設計改善傳統住宅中“關上門彼此就毫無聯系”的問題。我們也非常關注在地元素和實際功能的應用,在住宅的整體設計上需要充分體現對場地和場所的深刻理解。比如微氣候的管理,我們從氣候適應性切入,充分考慮節能、通風、采光等問題,致力減少能耗創造低碳小區。凡此種種,這些都是我們努力思考的問題。

居住建筑的本意,是在廣義的族群文化結構下響應一系列社會及家庭倫理要求而生成的空間類型。屋檐下流露的不止是關于遮風擋雨的溫飽之事,更是關于生活尊嚴、愛與關懷,以至在地文化,家庭與社群的生息延續和文化傳承的關鍵。我們生活在亞洲,有亞洲地域的自然條件以及亞洲文化的底層語境。我們深信,古典和傳統的住宅設計蘊含了大量的生活智慧。此之所以,我們提出“新亞洲住宅”的理念,尊重自然與在地性,在還原東方人文家庭生活模式和文化結構的基礎上,吸收前人的經驗智慧,以技術革新結合時代變化的適應性,構建更符合現代族群需求的人居關系,滿足東方家庭和社會對功能及精神文化品質的全新向往。

22.jpg

領尚四季莊園?ADARC

廣州設計周IAF住宅類別建筑大獎

-

23.jpg

美國加州荷里活半山住宅

-

24.jpg

連山溫泉小鎮

-

25.jpg

廣東佛山領匯廣場

-

26.jpg

云近東區地標府邸

-

27.jpg

長沙梅溪湖城市地標天墅

-

DT:您如何看待今天房地產行業的發展?

丁劭恒:我算不上是房地產專家,對房地產的理解與傳統的觀念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在我的理解里,現在其實已經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房地產了,這種從面粉到面包的簡單生產方式未必能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了。地球上的土地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屬于公共資源,與高山、大海、森林無異,是上天創造的財富,我們只是托管者而已。房地產行業未來也需要思考產品的社會性、公共性,以及其賦能的增值性。

以新加坡的住宅為例,他們對居住品質的演繹以及人居體驗的回應是值得借鑒的,比如公區的電梯廳、走廊、入戶的采光通風、外立面遮陽隔熱設計,雖然這些需要犧牲表面上的得房率,但同時換取的是更好的綜合居住質量。或許現在的房地產開發要逐步關注社區、鄰里、生活品質、生態質量等多方面問題,疫情的持續更加讓我們急需響應公共衛生層面的問題,碳中和的目標也迫使我們將諸如能源管理、垃圾分類和回收、水資源管理等議題融入行業發展的思考中。

隨著消費群體的迭代更新,我們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未來小區需要的居住品質?結合國家最新的人口政策,未來的倫理關系、家庭結構會變成什么樣?如何對變革中的政策和市場作出回應?我們期待未來的產品設計能夠呈現出新的價值。

28.jpg

建筑師的自由之家?ADARC

美國建筑大師獎-建筑更新活化獎

美國建筑大師獎-最佳辦公空間獎

-

29.jpg

澳洲領尚環球廣場

-

30.jpg

海口大悅城

-

31.jpg

廣州盈凱國際社區

-

32.jpg

梅溪湖城市綜合體

-

DT LOGO.jpg

以實現城市品質人居生活為出發點,「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以設計為鏈接,發現趨勢、探索產品力,贊頌中國好設計。

我們堅持設計的人文理想,定義在地產、設計與大家居領域,以全球化視野挖掘商業環境,以專業的設計產品力邏輯來經營該平臺。我們鼓勵推陳出新的研發,真正為人居環境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關注在設計領域鉆研與精耕的人物,讓專業者輸出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報道優秀的地產產品體系、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與軟裝設計作品。

DT人物 logo.jpg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顧過去,正視當下,看見未來

翻開《DT趨勢人物》訪談集,你將迅速發現這是一座扎根地產設計領域橫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究的智庫,我們與活躍在海內外地產、設計界一線的領軍人物展開深入對話,回溯成功企業發展歷程,發現與分析前沿信息,同時呈現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思考。

# 出品


總編 / Melody

執行主編 / Sunday Yang

產品總監 / Jeff

華南主編 / Nina Fang

原創內容,非授權不可轉載

頁尾.jpg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6 手機:15801363651。
投稿|推薦|提問
熱點推薦
最設計更多>>
最話題更多>>
設計企業檔案更多>>
?
友情鏈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