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 建筑地產 > 正文
16城月底上報供地多元化方案 政府不再唯一供應宅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2018-06-26 08:32:45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包括北京在內,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13個城市開始試點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也逐漸到位。

    自去年底至今,官方多次提及房地產市場“供地主體多元化”,并推動地方開展實質性的動作。按照要求,6月底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熱點城市要上報供地主體多元化具體實施方案。

    6月底上報具體方案

    今年5月1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稱,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作有所抬頭,風險不容忽視。各地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有針對性地增加住房和用地有效供給。

    《通知》要求,熱點城市要積極探索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在權屬不變、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情況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國有土地可作為租賃住房用地。6月底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福州、廈門、濟南、鄭州、武漢、成都市要提出并上報建設租賃住房的具體實施方案。

    此外,開展租賃住房、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城市,6月底前要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相關部門報告試點進展情況。

    何謂供地主體多元化?簡單理解就是政府不再作為居住用地的唯一供應者,非房地產企業擁有產權的非住宅用地,以及集體建設用地,可以在符合一定規劃的前提下建設住房。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6月14日在“2018陸家嘴(16.820, -0.46, -2.66%)論壇”上表示,要改革政府壟斷住宅用地的體制。房價過高的城市,既要在現有渠道增加住宅用地,也要擴大住宅用地供應主體,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劃的工業用地和開發區用地都可用于居住。

    “我國工業用地和開發區用地總量已經偏大,但城市居住用地總量偏小、比例偏低,難以滿足城市化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調結構,既要調整產業結構,也要調整空間結構,空間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減少工業用地,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這是解決高地價的根本。”楊偉民說。

    在推進房地產供地多元化實操層面,北京已經連續兩年單獨劃出200公頃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

    《北京市2018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近日正式發布,北京2018年計劃安排1200公頃住宅用地,其中集體土地租賃住房用地200公頃。2017年,北京供應了203公頃的集體土地用于建設集體租賃住房。

    按照《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北京計劃五年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5000公頃,集體建設用地10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

    北京市住建委表示,北京全市39個集體土地租賃房項目已辦理占地手續,面積約204公頃,完成任務指標102%。2011年以來推出的首批5個集體土地租賃房試點項目、1.28萬套房源,已陸續交用入住。

    包括北京在內,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13個城市開始試點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也逐漸到位。

    “變身”是否補繳土地出讓金

    供地主體多元化的另一路徑——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用作住宅用地的做法方面,地方此前也有相關實踐。

    自然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巡視員董祚繼此前撰文表示,多主體供地并非從天而降或憑空臆造,而是有著豐富的前期實踐基礎和制度創新儲備。從2009年開始,廣東省開展了以“三舊”(舊城鎮、舊工廠、城中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2013年,試點增加了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其實質,就是將供地由政府單一渠道改為政府、企業、集體多個渠道,推動土地市場化配置。未來應深化試點探索,在符合規劃前提下,讓“三舊”用地經改造可用作保障房、政策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等建設。

    北京市住建委去年年底也曾介紹,北京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支持參與住房保障工作,不斷拓寬保障房籌集渠道,多主體供給,形成了廣泛合力。其中,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建設約12萬套。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而非企業自建房為企業內部職工福利分房。”上述負責人表示,這些房源均面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保障房家庭進行公開配租配售。

    中國當前對土地實行用途管制,且不同用途的土地在出讓時價格也相差較大。當前,一些熱點城市的居住用地價格較高,而地方政府在出讓工業用地時,往往更多考慮招商需求,地價相對較為便宜,甚至是無償劃撥供企業使用。

    此前,一些城市非房地產企業工業用地“變身”住宅用地的案例,都需要政府批準用途轉變,以及補繳相應的土地出讓金。在“供地主體多元化”的政策環境下,工業用地“變身”住宅用地是否還沿用原來的做法?

    一位土地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非房地產企業擁有產權的工業用地,要想“變身”住宅用地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一是土地性質是否要轉變,是否要補繳土地出讓金?二是供應對象的范圍,是企業員工還是面向公眾?三是房屋性質,是產權房還是租賃房?

    “如果是建設租賃房,企業補繳的土地出讓金可能會較少,甚至免于補繳,這樣才能降低整個建房的成本,不至于推高房屋的租金。”上述土地專家表示。

    部委也在摸底地方的實操項目,以便進一步加大理論、法理研究和實踐探索力度,以蹚出路子,制定出政策,爭取盡快展開面上的工作。

    自然資源部近期向地方下發函件,要求地方上報住宅用地多主體供應的典型案例。上報內容主要是:開發方式,包括自主開發、與其他主體合作開發;原規劃用途,補繳土地使用價款;與其他主體合作開發的,寫明主體名稱;項目成本組成情況,包括安置成本、建設成本和其他成本;典型案例資金來源情況。

    上述專家表示,正是因為一些關鍵環節上的政策尚未明確,目前地方的案例較少也可以理解,“大家都在等操作細則,暫時不動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政府的監管作用

    推進樓市多主體供地,雖然政府不再作為居住用地的唯一供應者,但并非就要變成旁觀者或甩手掌柜,而是要更好地發揮好職能監管作用。

    董祚繼表示,產權明晰是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政府必須在城鄉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上提供高效服務,并在用途調整、產權轉讓時做好地價評估、土地出讓金補交等工作。

    “多主體供地,勢必涉及到一部分存量建設用地調整用地性質、變更規劃用途。政府必須嚴把規劃調整關,既要防止對市場主體的合理調規申請置之不理的不作為,又要防止隨意調整用地規劃的亂作為,確保調整規劃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和城市質量提升。”董祚繼說。

    此外,政府要搭建交易平臺、完善交易規則、促進依法履約,同時要加強監測監管,統籌各類主體供地的總量、結構和時序,保障市場健康運行。

    上述土地專家也表示,非房地產企業工業用地“變身”住宅用地,政府需要明確界定其房源供應對象,如果供應對象是企業員工,則要考慮是否超過員工的實際住房需求,不能演變成福利分房。

    “一些城市的做法是將這些房源納入全市的保障房建設體系,公開對外配租,這樣才更為公平。”該專家稱。


關鍵詞: 宅地 集體土地 租賃住房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6 手機:158013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