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從不被認知到規范有序
有了組織,1993年,北京的建筑裝飾行業開始向規范化道路邁進。但這個時候,北京的裝飾隊伍還不成熟,在設計和理念方面與香港、廣州的隊伍相差甚遠。
機會總是很多,但把握機會要有相當的實力。1990年在北京舉辦的亞運會讓業界看到了建筑裝飾行業的潛力,當北京市一位領導視察亞運會工程時,得知亞運會工程的裝飾施工幾乎全部都是外地公司承建時,就決心要培養北京自己的裝飾隊伍。
“因為體制的原因,北京的建筑裝飾公司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南方。那個時候的北京裝飾隊伍,對行業缺乏認知、對市場缺乏認知,對自己能不能干更是信心不足。” 回憶起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剛成立時建筑裝飾市場的情形,吳國興說道,“但是我們相信,有了協會這個組織,北京的建筑裝飾行業一定會從不被認知到規范有序。”
他介紹說,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現任名譽會長李秀掌舵協會的那段時間,是協會組建籌劃階段,北京的建筑裝飾行業慢慢往規范化的方向發展。而到了另一位現任名譽會長朱希斌領導協會時,北京的家裝市場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談到家裝市場的發展,吳國興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創始人張恩樹張老曾說過,公裝是由南向北發展的,而家裝則是由北向南發展的。北京的家裝市場為什么當時發展得較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北京家裝市場的條件比外地市場成熟,市場發育比其他城市好。第二,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在推動建筑裝飾行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時,北京的家裝公司實力都比較弱,需要展示自己的平臺,所以朱希斌辦了很多場展會,基本是一年兩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的家裝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三,抓了幾支骨干隊伍,如在標準化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業之峰,在引進國外技術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博洛尼,在工廠化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東易日盛等。這些企業都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使北京的家裝市場形成了很好的互補效應。
另外,賈中池會長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建筑裝飾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0年,吳國興接任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會長,成為這艘航船的掌舵者。對于在企業和政府都工作過的他來說,能否把協會的工作做好,他心里著實沒底。
都說協會是連接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但如何才能真正發揮好這一作用,吳國興從理論上對協會工作進行了探索。為了能夠深入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協會工作面臨的問題,在接任會長的初期他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四十多家企業,詳細了解他們的情況,征詢他們的意見,掌握他們的需求,同時還找老同志、老領導請教,聽取他們對于行業工作的意見。就這樣,他逐漸對協會的工作理清了頭緒,提出了“樹立六個意識、搭建七個平臺”的理論。這是他對于行業工作規律的一次完整的總結,也是他對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的一大貢獻。
吳國興向記者介紹,樹立“六個意識”即樹立品牌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樹立創新意識、樹立誠信意識、樹立自立自強意識、樹立經營意識;搭建“七個平臺”即搭建溝通平臺、搭建交流平臺、搭建合作平臺、搭建材料集采平臺、搭建資本運作平臺、搭建培訓平臺、搭建信息平臺。
如果說樹立“六個意識”是為了改變協會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和工作態度,那么搭建“七個平臺”則是為了切實提高協會的工作效率,從而更有效地為行業和企業服務。
去年,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北京的建筑裝飾行業正呈現著風起云涌、百花競放的局面,市場前景無限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