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地震說起:醫院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設計
來源:工程建設與設計 作者:狄玉輝 康凱 何小燕 時間:2016-04-25 14:41:18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4、抗震措施鑒定( 第一級鑒定)
1、結構高度
本工程結構總高26.90m,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6.1.1條,7度框架-抗震墻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為120m的要求。
2、房屋的結構體系
本工程為雙向多跨框架-抗震墻結構,結構布置及框架梁、柱、剪力墻截面滿足 《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6.3.2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
本工程建筑平面形狀為矩形,平面沒有局部突出,立面沒有局部縮進,均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 第 6.2.1 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
樓層剛度大于其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3層總的剛度降低小于50%,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 第 6.2.1 條房屋結構體系要求。
首層個別框架柱軸壓比為0.98,不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6.2.1條框架-抗震墻柱(抗震等級三級)軸壓比≤0.95的要求。
3、 混凝土強度等級
本工程混凝土強度實測結果,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 第6.3.3 條梁、柱、墻實際達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 C20要求。
4、框架梁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大于2.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配筋量的比值不小于0.3;梁端箍筋實際加密區的長度大于梁截面高度的1.5倍,箍筋最小直徑為8mm,滿足要求。
5、框架柱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框架柱實際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框架中柱、邊柱和角柱均大于1.0%,滿足要求。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間距為100mm,箍筋直徑為φ8mm和φ10mm,滿足要求。柱加密區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且每隔1根縱向鋼筋在2個方向均有箍筋約束,滿足要求。
6、框架節點核心區構造
本工程框架節點核心區內箍筋最大間距為100mm,最小直徑為φ12mm,柱體積配箍率為 1.6%~2.1%,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 6.3.6 條要求。
7、 抗震墻的配筋及構造
本工程抗震墻墻板豎向、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約為0.628%,均大于0.25%,最大間距為150mm,最小直徑φ12mm,滿足要求。抗震墻邊緣構件的配筋,縱向鋼筋配筋率為1.2%~2.0%,箍筋直徑均為φ10mm,間距均為100mm,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6.3.7條要求。
8、填充墻
本工程砌體填充墻在平面和豎向布置均勻對稱,滿足要求。砌體填充墻沿框架柱每隔500mm有2根φ6mm拉筋,拉筋伸入填充墻內長度700mm,滿足三四級框架不應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的要求。 墻長度大于5m時,墻頂部與梁設有拉結措施,滿足《建筑抗震鑒定標準》第6.3.9條要求。
5、抗震承載力驗算(第二級鑒定)
第二級鑒定是以抗震驗算為主,結合構造影響進行綜合評價。第二級鑒定可采用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法與《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方法進行抗震計算分析。本工程采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PKPM 混凝土結構鑒定加固》軟件進行抗震承載力計算。在建立計算模型和選擇計算方法時采取了如下處理。
1)在 PKPM 軟件計算中,依據原設計施工圖、本次改造建筑圖,并結合現場調查結果,確定結構布置及荷載分布,建立計算空間計算模型(見圖 4)。
圖4 空間計算模型
2)抗震計算的有關參數
抗震設防烈度:7 度;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0.15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設計特征周期值:0.30s;建筑場地類別:II 類;地面粗糙類別:C類;框架抗震等級:三級;剪力墻抗震等級:二級。
3)梁柱節點重合部分,梁端簡化為剛域。
4)考慮填充墻對于結構總體剛度的影響,計算時取周期折減系數為 0.75。
5)根據第一級鑒定結果,體系影響系數取 0.95。
經計算首層個別框架柱抗剪不滿足要求,首層、2層部分框架梁、板承載力不滿足要求,3層、5層改造為設備機房位置樓板承載力不滿足要求。
上一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ICU為什么有名?
下一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復合手術室布局設計,碉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