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手術護理已提上日程,你若不知道就out了
來源:動脈網 作者:allenxu 時間:2016-01-14 14:05:44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1994年出現的伊索被設計用來接受手術醫生的指示并控制腹腔鏡攝像頭。其三個階段的產品伊索-1000,伊索-2000和伊索-3000,充分體現了介入手術的特點。該機器可以模仿人手臂功能,實現聲控設置,取消了對輔助人員手動控制內窺鏡的需要,提供比人為控制更精確一致的鏡頭運動,為醫生提供直接、穩定的視野。至2014年,外科醫師應用“伊索”已在全球做了超過7.5萬例次微創手術。
1996年初,在伊索機器人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功能強大的視覺系統,推出主從遙控操作的宙斯機器人。宙斯機器人分為Surgeon-side系統和Patient-side系統,Surgeon-side系統由一對主手和監視器構成,醫生可以坐著操控主手手柄,并通過控制臺上的顯示器觀看由內窺鏡拍攝的患者體內情況。Patient-side由用于定位的兩個機器人手臂和一個控制內窺鏡位置的機器人手臂組成。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其也代表著當今手術機器人最高水平,它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1.醫生控制系統;2.三維成像視頻影像平臺;3.機械臂,攝像臂和手術器械組成移動平臺。實施手術時主刀醫師不與病人直接接觸,通過三維視覺系統和動作定標系統操作控制,由機械臂以及手術器械模擬完成醫生的技術動作和手術操作。
投資觀點
在伊索機器人、宙斯機器人等前代機型的基礎上,美國視覺公司開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最廣、技術最先進的手術機器人。截止至2014年底,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全球已安裝了3266臺,完成手術共計約57萬例。
從全球來看,手術機器人產業化和技術突破都正處于甜點期,如達芬奇、Rewalk等優秀科技企業涌現,而部分國內自動化企業依托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國外技術等資源,也在積極研發醫療機器人產品,處于產業化前期階段。業內人士認為,手術機器人雖然絕對空間更大,但外資份額過高并且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競爭格局短期不利于國內企業。
但是,基于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高技術壁壘,建議以科技股的視角看待手術機器人相關國產化企業,重點關注積極研發和投資相關領域、打造醫用機器人平臺的公司 。
其實相比手術機器人,向醫療護理的方方面面滲透的其他領域醫療機器人更加值得投資,包括骨科機器人、胃鏡機器人、診斷機器人、牙科輔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等,這些品類正在不同的領域里替代醫生經驗和人工護理,提高醫療效率和精確度,并產生了一批精專于某一細分領域的新公司。
上一篇:這七個醫院無障礙設計,你不可不知
下一篇:未來醫院里可能看到這 7 款設計,讓就醫體驗變得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