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確定明年重點工作時,將“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列為2017年四項重點工作之一。這是近年來比較少見的,一方面說明高層對實體經濟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下中國實體經濟的確面臨很多的困難。
最近,玻璃大王曹德旺因為宣布將投資10億美金到美國建廠做汽車玻璃,接受了第一財經的采訪。談及為什么到美國去建廠,曹德旺算了一筆賬:一是美國的土地基本不要錢,買地的錢最后政府通過各種補貼返還,等于沒花錢;二是美國的能源價格便宜,電價差不多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是中國的五分之一;三是物流成本比中國便宜,中國20 15年物流收入是10 .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雖然相對于過去有所下降,但仍然遠高于美國;四是美國的綜合稅負比中國低。這樣算下來,除了中國的人力成本仍然比美國便宜,剩下的大多比美國貴。
曹德旺的話翻譯過來,就是中國制造業在成本上和美國比,已經沒有什么優勢可言。這個以前似乎不可能的事變為現實,的確令人震驚。
除了各種成本優勢的逐漸喪失,還有近年來中國經濟存在著一種特別浮躁的風氣。大家熱衷于炒作,熱衷于“金融”,熱衷于融資和圈錢,這樣的結果是沉下心來專注于實業和制造業的人越來越少。曹德旺對此也有感觸。他說:美國在搞制造業回歸,“我們中國呢,現在你看看,最賺錢的就是IT,IT實際上本身沒有賺錢,他就是忽悠、就是從資本化利用民間錢拿來做這個事情,第二個就是私募基金、投資銀行,銀行這幾年賺得盆滿缽滿。實體經濟,因為勞工成本高,大家都去做房地產,蓋房子要用勞力,變成我們有限的勞工被房地產拿去,再加上轉金融業、IT業,這些服務業的高需要勞工也找不到人,這樣的情況你說怎么做?”曹德旺的這段話我不完全贊同,但他所談的這種現象的確存在。當絕大多數的人離開制造業,熱衷于玩資本、玩房地產、玩以錢生錢的游戲的時候,實體經濟就會成為棄兒。當一輩子做實業的看到別人兩個月炒房的收入都超過自己多年做制造業的收入的時候,其中心酸冷暖,真是一言難盡。
中國經濟最終還是要靠實體經濟和制造業,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要真的鼓勵制造業,就必須營造讓大家專注于制造業的環境,給制造業減負,通過各種激勵機制的設計,獎勵那些心無旁騖搞制造業的。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到降低稅負時,特別提到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其實,針對性非常強。對照曹德旺的話,可謂點到了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問題。
但關鍵是落實。比如,減稅,筆者認為應該承認中國稅負過高的事實,減稅的空間仍然很大。稅收專家李煒光先生最近的一篇關于中國企業稅負的調研報告,我覺得應該引起高層的關注。有兩個數字比較觸目驚心:一是對于中國企業稅負究竟重不重的調查問卷,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和較重的比例很高,達到87%,認為稅負可以接受的僅占8%,認為較輕和很輕的僅占1%;二是我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稅負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呢?除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都不到10%,30%—40%的稅費負擔足以導致大多數東部沿海加工業企業處于困境之中,甚至虧損倒閉,不逃稅根本沒有活路。
其實,振興實體經濟,說難的確難,但說簡單也簡單。我們可以先從曹德旺談的稅負和物流、能源等成本的降低入手,為企業真正減負。今年一些企業家對我說的話令我動容,他們只希望稅負能降到讓企業活著的地步,他們就很滿足了。只要他們活著,就有希望創新、升級。如果成本高到連活著都難,創新就真的是一句空話。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