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路燈 用于宮廷內門前和街路上的照明用燈。以石為座,銅為樓,銅絲為門壁,集美觀和堅固于一體,風吹日曬也不會損壞。每天晚上由內務府庫監工添油點燈,夜間也需要人員巡看關防,以防止“走水”。與今天高高掛起的路燈相比,那時候的路燈比較低矮,一是為了方便添油點燈,二是不易被風吹到。
3.書燈 也稱“桌燈”,是放置在桌子上使用的燈具。多數用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由燈罩、燈盤、燈座三部分組成。這種燈工藝精湛、用料考究、小巧精致,同時兼具功用性和裝飾性的特點。類似于今天的小臺燈。
4.風燈 是在室外所用的燈具,多用于夜間行路照明。風燈的材質多使用牛角或羊角制作,輕便、防風,造型也以弧線形為主。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見宮女太監在晚上的時候提著一盞小小的“燈籠”,躡手躡腳地穿梭在宮殿之間。這“燈籠”并不是隨便粗制濫造的,具有很好的防風性,不會輕易被吹滅。
5.戳燈 置于地上可以移動的燈具,作為掛燈的補充照明。多用木制,有長柄,可插于底座上,也可以扛著走。上面可以插蠟燭,一般用明角、白瓷或玻璃制作燈罩,照明效果很好。《紅樓夢》第十四回說“大門上門燈朗掛,兩邊一色戳燈,照如白晝”。
6.掌扇燈 這種燈平時的時候是不拿出來用的。上文也講到,宮廷中的燈分為日常用燈和慶典用燈,這種掌扇燈就是宮中儀仗用燈。下部為長柄,上面為燈籠,多用彩色寶石為裝飾,由一個人手執而行。這種燈極為華貴,常用于節慶時皇帝出行。
慈禧寢宮亮起第一盞電燈
西方的電燈剛剛開始普及,這股新風就吹進了北京城。
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將發電設備和電燈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包括直流發電機組及電燈材料在內,整套特殊的貢品耗資白銀6000兩。
根據晚清名士盛昱的奏折和兩朝帝師翁同龢的日記記載,安裝在慈禧太后的寢宮儀鑾殿的電燈,是京城亮起的第一盞電燈。這盞燈就安裝在儀鑾殿(今懷仁堂)西門墻外盔頭作胡同北側餑餑房。伴隨著機房“嗡嗡”作響的發電聲,儀鑾殿的電燈照亮了夜空。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供電機構西苑電燈公所。
電燈比起燭火更安全、明亮、方便。電燈本可以直接用于宮廷照明,可惜的是,由于受到清朝廷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并沒有一時間大規模引入皇宮,只又在頤和園內設立了一處電燈公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電機組及電燈設備均被毀壞。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同八國聯軍議和。翌年慈禧太后由西安回京駐蹕頤和園內。為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向德商榮華洋行訂購發電機設備。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復發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這時候北京民用電氣事業慢慢發展起來,朝中保守派不是那么反對了,慈禧就又動了在宮里安裝電燈的念頭。
20年間安裝三臺發電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宮內廷總管崔玉貴口傳慈禧懿旨,在紫禁城寧壽宮安裝電燈設施。后在北池子大悲院寺廟內擇空閑房間,動工興建發電機房,安設了發電設施。翌年初,發電亮燈,并成立寧壽宮電燈處,隸屬于西苑電燈公所管理。自此,清宮開始了全面安裝電燈時期。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